文本解读:还原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docx
《文本解读:还原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还原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019【文本解读】还原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第一重孤独来自时间。现在是“大雪三日”,给人的感觉是张岱喜欢孤寂,果真这样吗?作者引用了张岱琅嬷文集的句子以佐证“少为纨绛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自为墓志铭)。今昔之比,时间带来精神上的孤独。作者分析道“张岱选择雪夜游西湖,这是纨绛子弟的任性,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痴情。”笫二重孤独来自空间。广袤无垠、浑然一体的天地,“我”渺小成“粒”,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这样的空间里行走。张岱此时的视角也神游物外,站到了“上帝视角”,从这个视角看自己,只能是一粒卑微的尘埃。这粒卑微的点注定是茫茫宇宙中孤独的个体。作者引用红楼梦中的“好似一食尽飞鸟投林,落了
2、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三重孤独来自人情。遇到的路人是相知的“客”。“客此”二字很重,古人评论文章说“文章金石气”,“客此”二字读来是掷地有声的,是人情难再的感叹,更是生命无可把握的沉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第四重孤独来自命运。这部分作者发现文章中一个微小的时间差。张岱生于1597年,逝世于1689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五年,为公元1632年,张岱35岁。而写此文时,张岱已经是晚年。张岱在明亡(1644年)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剥溪山中。作品陶庵梦忆具有回忆的性质。时间
3、差的背后,张岱经历了明朝的覆灭,由国家到个人,感叹人生的意义,这让人陷入更深一层的悲哀以孤独中。第五重孤独来自宗教。作者引用了两处文献以辅证:1.“持向佛前,一一忏悔”,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琅媛文集);2.“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来罪恶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张岱用基督教式的“忏悔”,来面对自己过往的种种经历,也正因为这种忏悔式的心境,所以张岱的陶庵梦里读来有一种遗世的落寞感。【点评】文本解读策略本篇论文虽短小,但细细分析起来仍有很多借鉴之处。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作者主要使用了还原法来解读文章:1 从创作者着手,着重抓住一个微妙的情感,从不同角度来分解。以一个情感主题词“孤独”来统帅全篇论文。2 .从文本的本身(立足于文字)读出“时间”、“空间”、“人情”、“命运”、“宗教”。3 .文献的辅证:张岱的文集、学者的专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本 解读 还原法 创作者 精神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