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积微》《察微》.docx
《文本解读: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积微》《察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积微》《察微》.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094【文本解读】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积微察微【注】明天9月6日,讲解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积微、察微。一、积微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4】如毛,民鲜克举之。“
2、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分量轻。【批注】本篇讲述了“积微”的重要性。首先,作者按照时间“日”、“月、”时、“岁,从小到大进行比较,强调越小越重要。然后举例子,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忽略小事,喜欢从事大事,然而干大事的人却不如干小事的人。“是何也?”设问,作者引起读者思考,作者继续分析。接下来,作者对比分析“小事”与大事”,其差别存在于“数”与“稀、博与浅、大与“小工最后推理出四类人的最终结果,“善日者”则“王”、“善时者”则“霸”、“补漏
3、者则危、大荒者”则“亡”,这四类人的程度是一个比一个严重。接着,再次推理出四类人的做法“王者”则敬日”、“霸者”则敬时危者则“戚”、“亡者”则“知亡”。对于这四者,作者显然是赞同“王者”和“霸者”,“王者每天都有着“功名”,“霸者”每天都有着“善作者以“财物资宝”来类比,“财物资宝以大为最重要,而“政教功名则是从微小处积累方可速成。最后作者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说明德行虽然很小,但是人们很少能够做到,原因在于不愿意从小处积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荀子的劝学,在高三复习时,教师要在教材和试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将荀子的说理方法迁移到本文中。总的来说,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荀子的说理方法多样,有对比、
4、类比、举例、引用等,还有一点就是说理的气势强大,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使用了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方法,一环紧扣一环,对称句的使用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整齐之美、铿锵有力。【提炼教学点】1 .以“积微”微话题,镶嵌其中的重点语句来进行微写作。2 .迁移文中的多种论证方式。二、察微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xT,若白垩同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
5、,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批注】本片段的论点是“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运用假设、比喻论证”使若”来说理,还运用举例论证,“管叔、蔡叔之事、东夷八国不听之谋”以及“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资料扩充】1 .防微杜渐是很难达到的智慧。武王出于信任,分封兄弟管叔、蔡叔,管理殷商遗民,却不曾料想二人日后会谋反。圣明的君主、慎之又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积微 察微 文本 解读 2018 北京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