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docx
《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35【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就我国的绝句律诗来说,字数行数极短,只限于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或八句四十字、五十六字,在读者眼前仅有一瞬间的展现,却必须立即提供一个玩味不尽的完美经验。由于全诗在量的方面受到短小的限制,所以在质的方面务必要求精炼与浓缩,使有限的句字中所含的诗意,非仅丰富而巳,更求能达到饱和点。以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求诗质密度的增大。一、一句数折,意象复叠,可促使诗意浓至诗心文心,无不以曲折为本色。曲折得法,可以使同样长度的句子里,意义加多;也可以使单一的意象,转变为复式的意象。反之,一句平直的诗句,毫无曲折,往往一句只有一个简单的意思,使全句的笔墨形成浪费。如李商隐汴
2、上送李郢之苏州诗的第六句:风柳夸腰住水村。这句诗如果作“风柳水村多“,就变成只是叙景的句子,转折就少,含意也很单薄。但这句七言诗却不同,风和柳本是两件东西,但因有了“夸腰二字的拈合,使风柳两者的意象合在一起,风没有腰,柳在没有风时也无从“夸腰”,有风有柳才能夸腰,而“风柳夸腰四字相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变成佳人婀娜多姿的描写,所以这四字一联接,使“风柳”原本的意义有了转变,这是第一层曲折。下面再接“住水村”三字,表面上固然像在描出苏州水乡的风物,暗地里也暗示出美人沦落的悲伤。水村上的风柳夸腰,哪里能比得上宫墙里舞着春风的杨柳?所以住水村三字,不能只作通常的景物看,有了这三个字,上面四字的意思又
3、有了转变,这是第二层曲折。而英雄的怀才不遇,也正如美人的艳色沦落,这么比喻,住水村的杨柳,不正是在写“人高诗苦滞夷门”的李郢吗?这七个字乃是经过了严密的锤炼,包蕴着强烈的感情,几经转折以后,使字面上好像很平淡,骨子里却有深沉的含蓄,蕴含着甚强的暗示力,真是做到了“精芒外隐,风骨内含”的神境,这种由“至繁”归向“至简”的写法,达成了“语密”、“意密”的任务。凝结成富有密度的句子,这是靠诗人的匠心日夜敲打后的成品,它与散漫的、铺陈的、无心的句子完全不同。【批注】此处的教学启发是:从诗中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入手,意象间的跳跃也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因为这中间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衔接。(1)改变诗句,
4、将原诗改为简单层次的句子,如“风柳水村多”。(2)将改变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意象与意象的关系。(3)分析原句中所蕴含的几层曲折关系,从而明白诗人的精心酝酿。二、分作数层、层层入里,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曲折多,密度就大;层次多,密度亦大。方东树曾说:“凡短章最要层次多,每一二句即当一大段。”(昭昧詹言卷十一)层次多到可使“一二句即当一大段”,这样手法,该是何等紧凑,何等缜密!可见前人对于诗中密度的增大,早经注意,而以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为寻求密度浓稠的途径之一。1全诗用层次法:一篇之中,一层深一层的,如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第四首: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诗歌 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