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35【文学理论古诗歌】诗的密度就我国的绝句律诗来说,字数行数极短,只限于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或八句四十字、五十六字,在读者眼前仅有一瞬间的展现,却必须立即提供一个玩味不尽的完美经验。由于全诗在量的方面受到短小的限制,所以在质的方面务必要求精炼与浓缩,使有限的句字中所含的诗意,非仅丰富而巳,更求能达到饱和点。以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求诗质密度的增大。一、一句数折,意象复叠,可促使诗意浓至诗心文心,无不以曲折为本色。曲折得法,可以使同样长度的句子里,意义加多;也可以使单一的意象,转变为复式的意象。反之,一句平直的诗句,毫无曲折,往往一句只有一个简单的意思,使全句的笔墨形成浪费。如李商隐汴
2、上送李郢之苏州诗的第六句:风柳夸腰住水村。这句诗如果作“风柳水村多“,就变成只是叙景的句子,转折就少,含意也很单薄。但这句七言诗却不同,风和柳本是两件东西,但因有了“夸腰二字的拈合,使风柳两者的意象合在一起,风没有腰,柳在没有风时也无从“夸腰”,有风有柳才能夸腰,而“风柳夸腰四字相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变成佳人婀娜多姿的描写,所以这四字一联接,使“风柳”原本的意义有了转变,这是第一层曲折。下面再接“住水村”三字,表面上固然像在描出苏州水乡的风物,暗地里也暗示出美人沦落的悲伤。水村上的风柳夸腰,哪里能比得上宫墙里舞着春风的杨柳?所以住水村三字,不能只作通常的景物看,有了这三个字,上面四字的意思又
3、有了转变,这是第二层曲折。而英雄的怀才不遇,也正如美人的艳色沦落,这么比喻,住水村的杨柳,不正是在写“人高诗苦滞夷门”的李郢吗?这七个字乃是经过了严密的锤炼,包蕴着强烈的感情,几经转折以后,使字面上好像很平淡,骨子里却有深沉的含蓄,蕴含着甚强的暗示力,真是做到了“精芒外隐,风骨内含”的神境,这种由“至繁”归向“至简”的写法,达成了“语密”、“意密”的任务。凝结成富有密度的句子,这是靠诗人的匠心日夜敲打后的成品,它与散漫的、铺陈的、无心的句子完全不同。【批注】此处的教学启发是:从诗中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入手,意象间的跳跃也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因为这中间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衔接。(1)改变诗句,
4、将原诗改为简单层次的句子,如“风柳水村多”。(2)将改变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意象与意象的关系。(3)分析原句中所蕴含的几层曲折关系,从而明白诗人的精心酝酿。二、分作数层、层层入里,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曲折多,密度就大;层次多,密度亦大。方东树曾说:“凡短章最要层次多,每一二句即当一大段。”(昭昧詹言卷十一)层次多到可使“一二句即当一大段”,这样手法,该是何等紧凑,何等缜密!可见前人对于诗中密度的增大,早经注意,而以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为寻求密度浓稠的途径之一。1全诗用层次法:一篇之中,一层深一层的,如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第四首: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
5、时。全诗的层次是:因失宠而寻思,因久思而梦,因梦而觉,因觉而疑,共分作五层。短短四句中,这五个层次回环相接,产生许多波澜。2.一句中分作数层:剖析起来如剥蕉抽笋、层层入里的句子,更能表现出浓稠的密度。如苏东坡的汲江煎茶诗:如杜甫的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指出这一联中有八个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H)【批注】分析诗中隐含的多种层次,再剖析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罗大经的分析是个典范。三、多用实字,使实物密集,足令语劲句健前两节
6、所讨论的,要求“曲折多”、“层次多”,若用图解的方法来表示,曲折多是指线的曲折,层次多是指面的复叠,而“实字多”,则约略相当于点的密集。将许多实体字密集在一起,句中所写的事物甚多,极易造成意象的重叠。这些实字间,由于很少应用连接词来转折,意象间的关系因省脱了连接词的局限,反而增多其自由衍伸的天地,显得意义繁富。再则由于实字多,诗句显得凝炼壮健,表现出非凡的笔力。句中容纳的实物愈多则愈工,换句现代的话说,也就是容纳的事物愈多,诗的密度就愈大。实字多用,能使诗意繁富,有时是因为实字之间缺乏连接词的缘故,往往会造成“语不接而意接”的现象,如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五言句
7、中,每句有四个实物,中间缺乏连词或动词,其实连词动词省脱以后,语句几乎联不起来,但读者却能活用想象去联贯意象间的关系,那关系反更增多。【批注】对教学的启发是引导学生在实体字(意象)间找到连接词。四、用矛盾逆折的语法,使诗句善策矛盾逆折的语法,是在间隔甚短的距离中,容纳两个相反的意思,而诗人能将两个相反的意思,在须臾之间,联贯一气,创造出一个相互冲激而跃起的高潮,这样的诗句,往往能给人警策的印象。大凡矛盾逆折的语法,是紧跟在一个正面的意思后面,翻出一个新的反面意思,这二个冲突的意思紧紧地相蹑着,便能显出诗的张力与密度。如清代女诗人陈雪贞的寄夫塞外诗:泪纵能干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语多”与“无
8、词”是相反矛盾的,语多反无词,由于“说不全所以全不说”,当然话外有话,书中静寂无语,信外流衍滂沛,这样逆折地写,反而使无墨处也有泪。除了字面上用两个矛盾的语辞外,有时在造意间用两个冲突的意思紧接在一起,效果也很相近,前人将这种技巧称之为“顿挫”,如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句的起首是“不知愁”,而结局是“知愁”,明明是两个相反冲突的意思,安扫踪四句之中,读来“一句一折,波澜横生”(黄家鼎评语),凝妆上楼是证明她“不知愁”,忽见柳色是说明她“知愁”的由来,虽是相反的意思,安排得很妥贴。所以李攀龙说:“不知、忽见、悔教,有转折,是章法。【批注
9、】这就是常见的矛盾分析法,矛盾之处有深意。五、浓缩字面,使字字着实,无一虚设,如同百炼精钢浓缩字面的方式有二:一则是字数不增多,意义增多;一则是字数减少,意义不减少。正如溶剂不增多而溶质增多,溶质不减少而溶剂减少一样,都能使同一单位体积中,提高稠浓度。这种技巧,今人称之为压缩,前人称之为锻炼,目的都在淘汰虚设的字,使诗意倍增。字数不增多,而意义增多:如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李杜的诗句,其字数相等,描写的对象也类似,但李白只写出平野与大荒的气派,杜甫却在江山之外,更表现出星月争辉的精神;李诗只作平面大地的描绘,杜甫则作立体空间的雕画,两相比较,杜诗比李诗尤具密度。六、用翻叠的手法,使原意之上又复叠一层新意所谓糊叠,或是将前人的旧事旧语反过来用,在前人的旧事旧语之上翻叠一层正意,叫做“翻案文章,翻古人案,颠覆旧有的理念,别成一说,费心只在一转换之间,也可说是一种取巧易讨好的手法;又或是将自己的意思故意推翻,使原意再翻上一层。这样的构思造句法,至少可使一句之内,包容着原意与新意,这两层意思回环重叠,非但情致清新,含意也层折有味,所以翻叠的语句能使同样长度的字句间,含有较平叙的语句加倍的意义。1 .就前人旧事作翻案。2 .以史事作翻案。3 .以神话来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