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诗人:李白.docx
《文学理论.诗人:李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诗人:李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28【文学理论诗人】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大约在十八岁,隐居在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青少年时期,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侠中度过的。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前后,西入长安求仕,结果是大失所望。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近十年的漫游。乾元二年(759年),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762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批注】李白的经历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
2、道教、漫游、长安入仕。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批注】儒家和道家相交融的思想,即进与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一个人处于不满与愤恨之中。我认为李白是脱离社会实
3、际的,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公务员都要从基层开始做起,没有基层经验的积累,何谈向上发展呢?纵使一步登天,能治理得好国家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文人的理想与政治家的谋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以教师为例,我们可能幻想着有朝一日当上教育部部长,以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事实上,我们可能连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都管理不好,因为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李白是可爱的,他有文人们的真性情;李白是可怜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诗人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