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记:文本解读:形式与心灵的统一.docx
《教育杂记:文本解读:形式与心灵的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杂记:文本解读:形式与心灵的统一.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10【教育杂记】文本解读:形式与心灵的统一在不参考任何资料情况下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怎样的?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作者到底表达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思考。每篇文章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思维黑域。以备课故都的秋的第三段为例谈点感悟。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
2、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一是形式。形式即文本所呈现外在的字、词、句。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关注:1形式的选用。本段的意象的选用就值得推敲,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破屋”、“浓茶”、“日光”、“牵牛花”等。对于偌大的北京城,作者为什么不选择气势恢宏的古建筑,而选择这些微小的事物来进入散文?还有数词、量词,如“一椽”、“一碗”、“一丝”、“十分”、“几根”,作者
3、为什么不用多且大的数词、量词呢?若将其它词语来替换,又会有怎样的效果?我想作者选择的词语是基于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兴趣爱好,本段中的词语无不体现出作者细腻、敏感、伤感的个性特征。欣赏作品的形式特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采用替换法来进行微小差别的比较;二作为欣赏者可以尝试自己去创作,然后再进行比较。2.形式的组合。我们还得分析字和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排列的,作者的创作不是想到哪儿而写到哪儿。如“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个句子的内部组合比较复杂:首先是五个短语连续性的铺排,其次每个短语的内部是“地点名词”+“景物名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杂记 文本 解读 形式 心灵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