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尝试性”:作业设计减量提质的要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尝试性”:作业设计减量提质的要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论文:“尝试性,作业设计减量提质的要策减轻作业负担是为了提升优质教学水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具体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业,不仅要减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同步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这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作业设计的方向和方法没有改进,即使量减少了,但仍然达不到质的提升,那么优质教育也就难以实现。我们在看到作业负担过重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关注作业设计质量的低下,即往往以机械重复的作业操练去折磨学生,以为反复多做自然就会熟练,考试的得分率也就有了保障。殊不知这样的机械重复作业,从教师这面说,设计自然比较方便、简单,但对学生来说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不仅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时空
2、,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难道还有比学生不想学、害怕学、讨厌学更严重的问题吗?作业设计的提质,方法有很多,但笔者这里想重点阐述的是变“多而繁”的机械重复性作业为富有“尝试性”且“少而精”的作业。“尝试性作业”的提法当源于邱学华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记得在1982年11月,福建教育以其对教改发展态势的专业敏感,率先发表了邱学华教授撰写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一文,从此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个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并从此风靡大江南北。“尝试”应该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不能仅靠教师的授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要主动地“尝试“尝试”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新词,早在
3、孟子中就有“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记录,意思是“我虽然迟钝,但也想尝试一下二应当说,自有人类始,便有尝试的行为倾向。这是因为人的活动之舟永远地航行在“谜”的海洋之中。在人的身后是已解之谜,在当面是在解之谜,在前方是未解之谜。人总以成功者的愉悦欢送已解之谜,以奋斗者的睿智索释在解之谜,并以探索者的目光注视未解之谜。学生的作业从根本上说,也应当是这种状态,具有尝试解谜的意趣。即在“已解之谜”和“未解之谜”中去面对“在解之谜”。机械重复式的作业,总是让学生对已解之谜再去反复劳作,且无穷无尽,这自然就难免让孩子生厌。所谓“尝试性作业”,即作业不是机械呆板的重复操作,而是充满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认知
4、去主动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内在机制。显然,完成这样的作业,量可以不多,但内容需新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认知去解决新问题,从中品赏思辨的快乐,无疑是“跳一跳,可以摘下的大苹果二这对于学生而言自然是充满新奇感和诱惑力的。这种“尝试性作业”与机械重复式作业相比,其学习效率上是一种极大的提升。以少胜多的能量无疑是作业减负提质的重要对策。那么“尝试性作业”的优势具体地说有哪些方面,教师又应当如何设计?我们来作些具体研究。一、“尝试性作业”应有丰富的情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生命情趣的感受。这是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不仅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还
5、受个体需要的制约。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来“花”和“鸟”都是美丽的外物,可为什么反而引起了诗人的“悲”和“恨”?这就说明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无法离开人的主观世界的制约。对儿童来说,这种主观制约的因素会更强烈。所以,教师认为反复练习自然可以熟而不忘乃至熟能生巧的认知,儿童可能更会感到的是“熟而生厌”“无情无趣二毫无疑问,儿童更喜欢的是新奇、有趣的事物,教师的作业设计就更要注意这一点。试想只有压力而没有吸引力的作业,怎么可能会使自制力薄弱的孩子去认真完成呢?寻找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作业并不难,关键是教师必须要有一颗与儿童一样的共情心和同理心。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如果设计:“
6、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回答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较为刻板,甚至敷衍了事:如“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临危不惧”;“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把救人看得高于一切”;“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用石头砸缸是最好的办法”但有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却别出心裁:“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代,就在我们班里,你愿意与他做好朋友吗?为什么?要写出具体的理由来J这一问,就拉近了儿童和司马光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跟他做朋友是肯定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司马光见义勇为,有这样的朋友肯定错不了,如果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他肯定会拔刀相助”;有的觉得“司马光又勇敢、又聪明,在万般火
7、急中想出砸缸救人的办法,这说明他很智慧,这样的人成绩一定非常好。我一直为自己成绩不好而担心,现在有他做好朋友,正可以得到他的帮助”总之,学生们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理由,其共同点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感兴趣,很走心。二、“尝试性作业”应有综合的生活性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应有两个回归,一是向生活回归,二是向身体回归。这就要求作业必须针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去寻求应对之策,这才会让人觉得有切身的感受,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实际应变能力的考量。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和调度各方面所学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桥这篇小小说时,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五天以后,洪水
8、退To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老太太会对丈夫说些什么?她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文情节,把老太太想对指挥一百多号村民你拥我挤地通过那座窄窄木桥的老支书一一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又想对最后过木桥想让父亲先走的唯一的儿子说些什么?可以说这真是抓住了让孩子去体悟共产党人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不惜舍己为人的英勇精神这个点。通过留下来的老太太,他们的妻子和母亲想要倾诉的心里话,写下来,这无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尝试答题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空间,同时这一问题又因学生拥有的生活日常体验和想象空间,并不难以言说。如有的
9、重点说父子牺牲后,村里人如何悼念两位救命英雄,决心以灾后自救恢复家园的实际行动,向英雄父子致敬;有的重点说村里人如何关心老太太,每天都有人来陪伴她,家里的活都抢着帮她干,要父子俩放心;有的重点说,各级政府正在申报父子俩为烈士实践证明,学生从多种角度,写老太太在祭奠时对丈夫和儿子说的话语,既朴实感人,又深明大义,完全是动用了多方面的生活认知。三、“尝试性作业”应有朴素的实践性有效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业应具有实践价值。机械的重复性作业,虽然也让学生似乎在进行反复操练,但却缺失了真正的实践意义,只是在形式上学生似乎在学习,在做作业而已。若换一个角度看,就成了把本来非常重要的启迪心智的独立作业,
10、变为了形式上的“勤学苦练:“尝试性作业”注重的是作业的实践价值,即真正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时,抓住课文开头的那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布置了一道“尝试性”作业题:“课文写的是牧场之国,但开头却说是水之国花之国。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有关水和花的信息吗?再到网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牧场之国的写作特色,准备写一篇以水之国或花之国为题的作文来介绍荷兰J这是一项很受学生欢迎的“尝试性作业”,且它又为本单元习作做了热身准备。因为本单元的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与这道“尝试性作业”不仅在写法上有共通之处,而且也明确要求有“收集资料”“
11、整理资料”和“撰写”这样三个步骤。学生完成这道“尝试性作业”,只是为上述的三个步骤做准备,作一点记录,但这一为作业准备的练习,十分具有尝试性,对于优质实现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却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铺垫。四、“尝试性作业”应有统整的迁移性迁移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运用技能中都可产生。这是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自然就包括了积极的迁移(起促进作用)和消极的迁移(起干扰作用)两个方面。在“尝试性作业”的设计中,因为作业不再是呆板的重复练习,而是指向解决新问题的尝试,这样的尝试,必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已知,去解决新问题。这就必须积极发挥迁移中的促进作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十
12、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女儿李新华同志写的回忆文章,文中记叙了李大钊的被捕,以及在法庭上和敌人的斗争及被害的经过。一位老师在教学本课快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大钊是党的一位重要人物,怎么会就这样落入敌人的手里,他没有枪吗?为什么不打死几个敌人?李大钊同志有没有枪,在人教版(2006年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是有交代的:“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J后来在统编版中修改成了“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这一句。其实,在这里有没有枪不是主要的,但教师就根据这位学生的质疑,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题:“如果李大钊同志有枪,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会与敌人发生枪战吗?
13、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得去统整当时的实际情况,作阅读的积极迁移,去明白不会发生枪战的理由。对这个作业题学生很感兴趣,在迁移了课文中诸多情节之后,找到了答案:李大钊不会开枪,这正体现了一个党的领导人临危不惧的无畏精神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机智果断。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一是事情发生在“走出院子”的地方,不只是李大钊一人,身边还有女儿,还有被捕的闫振山,院子外还可能有邻居等等,如果发生一场枪战,肯定会伤及无辜,这是作为一位革命领导人不愿意看到的。二是李大钊当时考虑的是如何与敌人开展进一步斗争,如何在法院上揭穿敌人的阴谋,乃至在刑场上斗争到底如果一开枪,之后的斗争也就无法进行。所以,
14、这篇写于1943年的回忆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五、“尝试性作业”应有独特的个体性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同一道作业题时,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不一样的尝试解答途径。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我”是一个最具基本性和相异性的成长论命题,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是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区别的。从弗洛伊德的自我结构理论系统分析,三个“我”是有区别的:“本我”由人的基本的原始性组成,因此它更多的要争取快乐;“自我”发生于为满足人的内部需要(“本我”)而必须同外部现实世界相协调;“超我”则是由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价值构成。这就清楚
15、地体现出“自我”正是“我”的社会化的演化,它是“本我”和“超我”的中介。学生在应对“尝试性作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性”,往往更多地体现出“自我”向“超我”发展的态势。显然,我们设计的作业应当充分考虑到能适合学生这种“自我”的发展走向。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萧红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里边好玩的真是太多了。如果你在这个园子里,最喜欢怎样玩?好好想一想把真情实感写出来。结果,作业中就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我喜欢小昆虫,我想做一套标本,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蚯蚓、螳螂、蜗牛、七星瓢虫、天牛反正能找得到的都做成标本,然后写上每种昆虫的名称、习性、生长过程等等。我想成为研究昆虫的生物学家。我想搭一个暖棚,种上瓜果,特别是好吃的草莓,让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瓜果可以采摘。我想在园子里盖个亭子,劳动累了可以歇歇。亭子里应该有个书架,有张桌子。不干活的时候,我想在这样的园子里读读喜欢的书。有了什么心得体会,还可以立即写出来。每个孩子想在这个园子里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不一样的,无疑,完成这样极具“尝试性”的作业,正是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舒展,是“自我”向“超我”的审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