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docx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日益引人注目。早在21世纪初,冠心病已被人们描述为7种心身疾病之一,且居首位。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植物神经调节异常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致病人猝死的独立预报因子,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发病急,病情不稳定,发病时疼痛难忍,所以患者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这种情绪波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升高,激发心肌异位兴奋灶,增加心肌负荷,加重病情,也与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相关。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疾病既给患者带来不适,又影响其情绪、心理状态。因此,在临床上除了重视患
2、者的躯体健康外,还必须要重视情绪、心理对健康的影响,情绪及心理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减少和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了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措施,作为整个诊疗过程中重要一环的心理护理同样非常重要。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很有价值。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1.1 焦虑心理:焦虑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一项全球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焦虑的发生率达到44虬焦虑在发病后及入院第12d的患者多见,特别是收住在监护病房,特殊的场所、生疏的环境以及抢救患者的紧张气氛会造成
3、患者的焦虑。中年患者心理更复杂,因为他们往往是家庭支柱,老人、子女及事业的发展前途等因素,会进一步引起精神紧张和神情不安。1.2 抑郁心理:研究显示忧虑抑郁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45d的患者,是从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是致使让患者产生忧郁和压抑的主要原因,而女性发生抑郁消极的情况更多。研究显示大概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明显抑郁,并可持续1-4个月,同时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呈正相关。同时,也有报道得出抑郁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13悲观失望心理: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常见,尤其是缺乏家人照顾,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患者一般会担
4、心和忧虑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害怕自己的病情加重继续发展及其预后状况;另一个方面是担心医药治疗费的来源。1.4 依赖无力心理:此类心理特点以恢复期患者多见。患者长期依赖医生的治疗和别人的照顾,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甚至有的认为自己患病程度远远超过了实际的病情状况,不敢下床活动,担心自己的病情加重。这不利于心功能恢复,长期卧床甚至会引起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1.5 过分乐观心理:部分患者则发生相反的情况,即患者角色缺如。在发病前身体健康,对心肌梗死的危险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特别是刚发病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病人往往会擅自过早过多的活动、用力排便等,这些均会加重心
5、脏负担,使梗死面积扩大,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脏骤停而死亡。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心理护理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应根据不同个体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应在特定人群中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性别、文化背景及病人和家属对疾病信息的获知需求决定了适合的干预方法。比如女性往往更多发生被动的情绪,如抑郁、否认和抱怨,而男性可能对疾病信息的要求则更多,采取沟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心肌梗死 患者 心理特点 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