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docx
《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错别字趣话和词语溯源孙劫错别字趣话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千古珍本一木许清朝有个监生老读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看他正在读水浒,便问他:“仁兄在看何书? ”他答日:“木许。”友人一听,十分诧异。说:“木许一书实未见过,请问书中所载是些什么人? ”答日:
2、“有一季达(李逵),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友人听罢,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吟诗日:千古珍本一木许,姓季名连更为奇。手使两把大板爹,万夫不当是男儿。不知是“否”不是“否”某女婿托丈人买杏果,却误将“杏”字写成“否”字。岳丈看了恼火,写打油诗讽之:听说贤婿要吃“否”,害得老汉满街走。捎来一些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偷我头上一个乃当代也有一则笑话。“文化大革命”时窃踞人民日报总编要职者常念白字。一次参加宴会,与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鼐先生同坐,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大声称对方为“夏鼎同志”。此事传出,某作家写打油诗讽之: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
3、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词语溯源 “眼中钉”的由来在汉语中,“眼中钉” 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眼中钉” 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因此,当赵在礼后来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拍手称快日:“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事见(事见宋周清波别志、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宋纪)宋元以后,“眼中钉” 一词的这种用法便逐渐流传开来,并被人们沿用至今。“眼中钉”有时亦作“眼
4、中丁” “眼中疔” “眼内丁”,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眼中刺” “眼中砂” “眼中针”等。此外,人们还经常将“眼中钉”(或“眼中疔” “眼中丁”)一词与“肉中刺”(或“心头刺”)一词并用,来喻称心目中最痛恨的人。 “替罪羊”的由来我们常说的“替罪羊” 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 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以色列人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杀了做牺牲献祭给上帝。上当的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错别字 趣话 词语 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