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声音形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红旗渠》、《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ocx
《纪录片的声音形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红旗渠》、《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的声音形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红旗渠》、《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纪录片的声音形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红旗渠、话说长江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一、红旗渠(1971)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的纪录片红旗渠,记录了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人造天河”一一红旗渠的过程。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粮食产量很低,为了解决当地人民用水问题,红旗渠工程建设应运而生。1959年10月,适逢党中央号召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凿的。1959年-1961年,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即使如此,还能保证红旗渠继续施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需要很大的魄力和胆略。红旗渠建设过程中还形成了 “红旗渠精神”一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
2、无私奉献,因此在进行解说配音时,需要配音员充当一个伟大工程的见证者、宣传者来鼓舞士气,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红旗渠的男配音员在解说时,用声偏高音区,变化幅度较小,并且从头至尾使用实声,速度适中;音量偏大,比社会距离要远,适合对多人传播。与其说红旗渠的配音是在介绍一项工程,倒不如说是对一个伟大工程的表彰、歌颂与赞扬。解说员的声音形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红旗渠的解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场景、故事、情节,都处于叙述者的主宰和调度之下,给人以说教感,好像传播者高高在上,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与当时宣读式的新闻播音相似,然而上映后反响强烈,这是因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
3、1967年三个样板戏风行全国,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全面枯竭,红旗渠在电视节目极度匮乏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必然受到观众的追捧。二、话说长江(1983)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以及人文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创下了 40%的收视记录,成为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主持人陈铎、虹云的讲解与电视画面相辅相成,一改之前解说员说教的姿态,使话说长江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话说长江中,主持人陈铎、虹云用声以实声为主,在自如声这使得主区中偏高,变化幅度相对较大,音长方面,速度相对较慢,持人在情绪渲染方面游刃有余;音量方面适中,也是针对多人传播,但较之70年代的红旗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旗渠 话说长江 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声音 形式 时代背景 关系 话说 长江 舌尖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