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2023.docx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202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2023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病,其特征是食管蠕动受限及食管下括约肌(1ES)松弛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胸痛及体重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病因尚未明确,治疗上以降低1ES压力,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球囊扩张术和腹腔镜下He11er肌切开术(1HM)等。2007年,Pasricha等在动物模型中开发了一种崭新的使用黏膜下隧道的内镜下肌切开技术,随后2010年Inoue等发表了一种新型内镜技术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一一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0首
2、次报道后,POEM在全世界迅速开展,许多文献相继报道了POEM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长期症状缓解率达73%91%,与1HM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渐成为了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线治疗方式。POEM自问世以来,便在不断发展更新,革新了内镜治疗领域。研究者们对POEM的手术步骤进行着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包括开口位置的改变,全层或部分肌切开的选择,以及合适的肌切开术长度的确定等,也不断地在原有术式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手术方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POEM技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效果良好的基础上,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食管及食管外疾病的治疗,解决了更多临床问题。本文围绕
3、POEM手术方式的改良和研究进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展开综述。一、POEM基本流程(-)术前准备1 .食管清理:术前要求患者禁食48h,麻醉前常规使用内镜清理食管腔中食物残渣及液体,并使用无菌水冲刷管腔,防止麻醉误吸及伤口感染。2 .体位选择:可选择仰卧位、左侧卧位、仰卧右肩抬高位,内镜医师可根据液体在最低位原则判断食管壁方位。3 .麻醉方式:通常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二)传统操作步骤1 .麻醉和体位:通常采用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2 .建立黏膜下隧道:传统POEM于食管前壁距胃食管交界处(EGJ)上方约IoCm处予Iom1含0.3%靛胭脂的生理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水垫形成后电刀切
4、开黏膜形成隧道开口。传统隧道开口为纵型切口,长度约1.5cm0通过类似ESD技术分离黏膜与肌层至EGJ下方23cm,建立黏膜下隧道。3 .肌层切开:于隧道内从EGJ口侧57cm至其下方2cm切开食管环形肌,保留纵形肌。4 .闭合隧道:对出血部位进行电凝止血,吸引出隧道内多余的血液和液体,使用金属夹将黏膜开口夹闭。(三)POEM的手术指征及禁忌证POEM通常用于治疗特发性贲门失弛缓症,也可用于治疗其他食管动力性疾病,传统POEM的禁忌证包括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及食管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无法建立黏膜下隧道的患者。(四)POEM并发症1 .围术期并发症(1)气体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气肿、
5、气胸、气腹、纵隔气肿,发生率各项报道不一,在Costamagna等的研究中发生率高达100%。目前研究认为气体并发症的产生与气流冲击及局部组织水含量增多所致的贲门处黏膜撕裂有关。多数气体并发症较轻,一般可自行吸收,当气体量较大时应穿刺排气治疗。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黏膜完整,全程应用C02气泵及缩短手术时间等降低气体并发症发生率。(2)黏膜层及肌层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黏膜层和肌层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穿孔,术中可用金属夹夹闭破口。(3)出血:术中急性出血可在找到出血点后使用电凝或止血夹止血,出血点不明确时可采用内镜对全食管进行加压止血,术后慢性出血多见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保守治疗不能
6、好转者应行急诊内镜止血。2 .长期并发症: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POEM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在10%60%,POEM术后GERD发生率略高于He11er肌切开术及食管扩张术。有研究提出接受环形肌切开术及前壁开口的POEM患者GERD发生率较低,手术过程中保留His角和吊索纤维也可有效防治术后GERD的发生。二、POEM标准术式的改进随着POEM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国内外内镜医师在手术细节方面进行不断尝试,提出了对原有标准术式的不同观点,主要争议点在于:肌切开深度、肌切开长度、隧道开口方式及位置4个方面,这些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POEM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1 .肌切开深度:在POE
7、M术中,多采用保留纵向肌的环形肌切开术。单纯环形肌切开术能有效降低1ES压力,改善患者症状,且保留纵形肌可以降低气体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反流发生风险。然而HeIIer肌切开术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全层肌切开是长期有效降低1ES压力的前提,不完全切开术带来的纤维化愈合可能与疾病复发相关。理论上来说,包括环形肌和纵形肌在内的全层肌切开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长期疗效。Wang等对全层肌切开术患者的一项长达3年的随访研究中,全肌层切开术与环形肌切开术手术效果相当,然而全肌层切开的患者术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1ESP)和4s完整松弛压力(4sIRP)更低,临床相关性GERD发生率更高。Duan等认为对于重症贲门失弛
8、缓症患者(ECkardt评分6分,食管直径6cm,乙状结肠食管),单纯的环形肌切开术并不能有效改善症状,并对重症患者尝试采用全层肌切开术,研究结果显示全层肌切开术对重症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中短期缓解率并无显著优势,长期缓解效果仍待进一步随访跟踪。尽管全层肌切开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但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全层肌切开术会进一步增加术后GERD的发生率,而手术疗效方面相比环形肌切开术没有明显优势。2 .隧道开口位置:目前对POEM的最佳开口位置还没有达成共识,前壁开口是多年来使用的标准手术方式,沿用了传统1HM技术,能较好地保留后吊索纤维和His角。一项纳入124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前壁开口与后壁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口内镜下肌 切开 及其 衍生 技术 应用 研究进展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