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
《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一、问题的提出在宋代新儒学中,不但学与思的原始儒学矛盾变成了知识与道德的矛盾,而且,从此逐渐出现了被称为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形式,一种是突凸问学,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知识的作用;另一种是突凸德性,强调获得知识、甚至包括经典知识是儒家教育基本部分最次要的。方便起见,把第一种称为智识论者,第二种称反智论者。因而,就广义上看,朱熹属于智识论者而陆象山属于反智论者。与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区分相应,为方便,把新儒学的智识论划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这一理论首先由张载(1020-1077)提出,后来在程颐(1033-1107)的著作中有更巧妙的陈述。程颐说:见闻之知,非
2、常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按照这个理论,德性之知很明显不同于源于感觉层面的闻见之知。它涉及到人德性的内部世纪。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划分在西方基督传统中也有相应划分。所谓的信仰提供的真理形成所知的宗教知识,宗教知识不同于涉及更高领域的别的知识,因为这一领域一般的推理和方法根本无法企及。正如德尔图良关于古典僧侣文化的专文导向西方的反智论,新儒学把德性之知提升到超出感知范围,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导向了反智倾向。从张载到王阳明(1472-1529),许多新儒家在某些程度上都不承认闻见之知,因为它对德性的知识作不出丝毫的解释。例如,程朱学派在宋代时,就理论
3、定位来说总体上是较知识性的,但在明代早期,这一学派在反智方向上来了个转变,导致了学派系统内知识仅仅为附属品的结果。直到明末清初,这倾向才逐渐慢慢转向另一面。按照这些倾向,我认为把清代思想史看作是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或这许更有意义。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智识论与反智论中国思想史中按不同的标准可将智识论与反智论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有一个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可称之为智识论的世俗或庸俗形式的悠久传统。这一世俗的智识论可以追溯到西汉,遗子黄金满箴不如一经己成谚语。至汉末,经学家们走得更远,他们经常用数千言去解释一二段经文,或者以百万言注解一部经书。班固讲得很对,正是如官职与报酬这些世俗的利益才使得儒学家们把世
4、俗的智识论带到一极端。后来智识论沿着这条线继续发展。宋代皇帝的一首诗暗示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从而鼓舞无数人转向经学研究97。崇尚读书,这是朱熹智识论的中心,但在那些以获得俗世的成功而非对道的认知为最终目的的智识分子那里被世俗地扭曲了。可以说,朱熹及其新儒学的真正追随者坚持认为他们与世俗的智识论者是不同的。但事实上,这两种智识论者之间的清晰区分并不那么容易做到。相互影响不可避免,立场不时转变。毕竟智识论这两种类型都源于对同一儒家经典的研究。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是否参加科举考试总是新儒学大师们的难题,特别是从朱熹到王阳明的时代。现在转向反智论,情况更复杂。反智论的强烈倾向在原始道家以及魏
5、晋新道家那里都明显呈现出来。老子讲绝圣弃智,就表明了他是一位公开的极具破坏性的反智论者。至庄周,反智论者至少可分为四种:当论及我们如何获知事物时,他可能被描述为一个不可知论的反智论都99;当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他似乎是位逻辑的反智论者;当他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时,他可能是位语言的反智论者;最后,当他论及言外无意和识外无识时,他又变成了一位先验的反智论者。在新道家那里,智识论与反智论之间的重要争论是在语言层面上展开的。3世纪初的荀粲对儒家经典有过以下著名的言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枇。103把经典比喻为糟粕在早期道家作品中当然是
6、有迹可寻的,比如庄子和准南子,但在荀粲的简明陈述中我们发现了经典并不是儒家真理必须的储存器这一点最早的清晰表达。这一观点后来影响到新儒家的反智论者,特别是陈献章。当然。这一观点的直接涵义尚局限于新道家关于言意关系的哲学讨论。新道家反智论者普遍相信庄子和系辞的权威说法106,言不尽意。另一方面,新道家智识论者也根据系辞,认为语言在思想表达中是彻底充足的。但最后是反智论的观点统治了新道家的思想世界。也正是这个观点后来与大乘方便法的概念联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佛教反智论的发展。佛教给我们智识论与反智论的讨论提出了又一个难题。理论上,佛教依靠辩证而不是平常的逻辑,坚持真理或现实的可知只有通过直觉或先验智
7、慧而不是理性,全然丢弃了智性智识,因而在我们看来的是反智论的体系109。但问题没那么简单。因为当这个直觉哲学发展为精细的经院哲学时,它也会转变为一种智识论,虽然它是更高或我们可以称为最高水平的智识论。在唐代。唯识宗通过对八种意识的细微分析和心智的精细区别而成为这样的智识论。毫无疑问,这种哲学只会引起博学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唐代也兴起了佛教反智论的最重要形式-禅宗。胡适博士称禅宗运用是佛教的改革或革命有道理的。至少禅宗强调直指本心和见性成佛,让我们想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但禅宗教也许比路德更彻底,因为禅宗不仅放弃了教堂也放弃了文本,而在路德,启示与圣经的实际文本是不可分离的,因而只有学习以后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儒家 学士 智识 主义 兴起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