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教育之文化传承.docx
《新时期中国教育之文化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中国教育之文化传承.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头百姓,都将家庭作为子女教育的主要场所。“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谚语随处可见。自古以来就为人所认同并予以践行的家长教育及责任意识,历经数千年风雨之后正变迁发展。许多家长似乎已经不再将教化子女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而是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推向其他人。一方面,许多年轻夫妇日常生活中会把子女交由自己父母看管照料,同时也将教化子女的责任推给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许多家长都将子女交由学校和社会看管。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给予儿童更多的社会化信息,但亲子之间的许多隔阂亦由此产生。2.传统家庭教育影响的缺失服各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行,一个人若无志向,便
2、会随波逐流,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因此,古代家庭教育极其重视励志勉学。其二,传统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强调总体原则之严慈相加、具体方法之率先垂范。首先,总体原则上之严慈相加,以严为主。虽然疼爱子女是父母的自然感情,但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做到严爱结合,且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更注重前者。颜之推虽主张家庭教育的总原则是严慈结合,但他特别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其次,具体方法上之深入实践、率先垂范。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统家庭教育十分重视父母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颜氏家训把这种榜样示范作用比作“风化”,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3、妇不顺矣”。然而,上文讨论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形势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美德正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被“扬弃”。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内容上更加看重对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优良美德、亲情伦理教育比较疏忽;其二,目前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比较娇惯,缺少应有的严格管教。学校教育难承文化传承之重1 .传统“师道”日衰“师道”,简言之,即为师之道。中国传统“师道”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不单单是对教师职业的一定模式化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职责的划分与认定。传统“师道”的内容即便放在当下也依然有很强的借鉴
4、意义,在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仍需继承与发扬。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人或以封建伦理为由,对传统师道进行或此或彼的批判;或以现代民主、自由、平等为据,对其进行或解构或转型的反思,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课改、新教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师道”处于不利的传承处境:其一,传统“师表”日益丑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形象一直是光辉、无私的,所谓的“师表”正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肯定。“师表”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古人对教师的光辉形象进行了崇高的歌颂。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信息网络时代挑战和民主、自由呼声的高涨,一些教师的丑闻被媒体过度放大,导致的恶果就是破坏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其二,传
5、统“师法”日益矮化。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深厚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学技艺,这也是其获得学生尊重的根本。自古以来,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的核心标准就是其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目前越来越多教师面临传统师道尊严日益丧失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不少网络舆论对教师职业发起挑战,认为知识是互联网上廉价的资源,而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艺不足以得到尊重,有些学生甚至专门用钻牛角尖的问题刁难教师,对原本具有威严的教师职业进行挑战、挑衅,用变了味的“民主”贬低教师的地位。其三,傅统“师职”日益弱化。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是极其严肃的事情。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对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有全面的理解,还
6、要对教师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然而,时至今日,部分教师愈发背离教师职业的这一要求。一是部分教师日益背离传统师道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因素,“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竭尽全力做好自己教书育人的这一本职工作,而是想方“跳槽”,设法“下海”,爱岗敬业精神不够。二是部分教师日益背离传统师道中“诲人不倦,清贫乐道”的职业操守。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其劳动过程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这一特性又决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较其他职业更为突出的敬业奉献精神,因此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诲人不倦,清贫乐道、爱岗敬业。但目前我国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却做得相对不够,不仅不了解学生,还存在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期 中国教育 文化 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