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教案.docx
《12《伊索寓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伊索寓言》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坛山街道中心小学课题伊索寓言学科语文备课时间10,23设计人皮淑华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4、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5、体会寓言在表达上的特点:语言精练,用词准确、鲜明。学习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设计评价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小组内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三则寓言的寓意和表达方法。3 .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巩固伊
2、索寓言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老师设计预习单,准备课件。学生做预习单教学过程修改创意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生说,师补充: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三个寓言故事,这三个故事都是出自伊索寓言。(板书:12伊索寓言)借助预习单,生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
3、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美观、正确、规范。(生字中的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又宽。“慌”和“谎”分别是竖心旁和言字旁,不要误写成草字头;“葡萄”两个字的草字头要写得宽而扁,下面的部分不要越过草字头的宽度。)(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三则寓言故
4、事都讲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了解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学习狐狸和葡萄(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2)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J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一一即狐狸的形象(5)看着这只狐狸,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二)(学习牧
5、童和狼(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2)到底有没有狼?(哪里有什么狼?)(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7)请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建议这样的人今后怎么做?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伊索寓言 12 伊索 寓言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