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探究.docx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探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探究田辉王玲李世欣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本研究以“金课”建设为契机,通过对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模式的革新、实践教学的强化、评价机制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和建设,探索出一系列可行的教学项目和实现途径,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其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关键词:农业院校;基础课程;课程改革;多维立体化教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高等
2、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科教兴农的重任,在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下,做好农工学科交叉融合、前沿技术引领,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势在必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建设质量关乎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理念应用到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中,使学生了解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课程现状分析目前,国内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基础课程通常包括工程图学、电工学、电子学、
3、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七门课程。近年,这些课程在工科基础课程体系不断被弱化的趋势下,面临着课时压缩、教学质量下滑的情况。这些课程本身知识点多、专业性强、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学习难度较大,如何实现课程“课时少、质量优”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相关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探索实践,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工科基础课程之间的合理统筹、交叉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专业”知识图谱融合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关注课程知识单元的讲授,忽视了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造成很多学生在学
4、会课程知识后“只见大树,不见森林忽略了课程的实践应用,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课程组立足于新工科“五新”(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要求,使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设计上考虑行业现状,与时俱进。在知识讲授上侧重于实践应用的技术属性,并结合专业知识拓展其工程属性,使教学、科研、应用融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活力。比如,工程图学课程体系从二维图纸的读画转向三维模型创新设计,以具体的、涵盖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知识面较广的机器设备为项目载体,以工程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基于特征造型、参数化的三维设计及3D打印技术内容,融合专业零件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增
5、加了课程的深度,拓展了工程图学教学的广度,提高了其创新性。(二)更新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综合多种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在多种教学环境下,如线上网络、线下面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并采取多种学习评价体系评估学习效果,最终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模式。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开始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工程图学、电子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均建设了 SP0C课程,并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这些课程以工程认证的学习产出为核心理念,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理论实践结合为方法,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科 背景 农业院校 基础 课程 金课 建设 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