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docx
《推进“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推进“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褚宏启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已经发布。新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就是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为目标。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任何行为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态度所能支撑的,需要三者统合方能达成。通俗地讲,素养指的是“会做事”,能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只“会做题”。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不是做题,
2、而是做事,会做事比会做题更重要。教育要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唯分数”“唯升学”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是为学生漫长人生的“一世”着想,而不只是为中高考“一时”着想。人活一生需要很多素养,要突出其中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准确而言,素养导向的实质是“核心素养导向。核心素养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新课程方案要求“坚持素养导向”,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重视核心素养培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凝练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
3、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维度,既要体现全球趋势,也要体现国情要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餐等素养,是国际上具有最大共识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践性,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此外,在我国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方面还有一些体现国情的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要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从知识到素养”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提升我国国
4、际竞争力、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提升国民素质,尤其要重点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需要。核心素养不同于全面发展(素养),是全面发展(素养
5、)中的关键素养、重要素养,是能应对21世纪挑战的高阶素养(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不同于重分数轻品德的片面发展。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但它所强调的不是并举或全面,而是“每一育”中的重点素养是什么。比如:智育中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哪个是重点?德育中听话与合作哪个是重点?通俗言之,核心素养就是为全面发展“划重点”,划出时代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素质的集中体现。教育要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首先要促进人的现代化。简而言之,人的现代化对推动国家现代化具有“工具价值”,但是不能只是强调工具论与社会本位论,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素养 导向 义务教育 课程 建设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