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学设计.docx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赤壁》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土,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
2、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一一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5、齐读、背诵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对对子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2、完成课后练习四杜牧赤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 .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 .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
4、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三)解题赤壁
5、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四)了解诗的内容1词义解释2、学生参
6、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
7、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五)思考并提示:1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 杜牧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