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书(第一册).docx
《教学参考书(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参考书(第一册).docx(7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章集合与充要条件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数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集合论是研究集合的结构、运算及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现代数学这一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康托在19世纪70、80年代创立的.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对集合与充要条件的教学,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抽象和数学精神等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集合的
2、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并会用集合符号与语言表示;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能通过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判断两者之间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一)在熟悉的单一情境中:1 .能描述集合及相关概念,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集合:2 .会判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3 .会进行集合间的并、交、补运算;4 .能通过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判断两者之间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二)在熟悉的关联情境中:1 .会运用集合包含关系的传递性判断两个集合的关系;2 .能感知运用充分、必要条件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二、设计思路本章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数学学习的开篇,因此,在内容的呈现上充分考虑
3、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集合概念的呈现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入手,结合以前已有的知识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本章通过几个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使学生感受到集合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与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通过观察具体的集合,从“数”与“形”两个方面使学生感受并归纳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集合的运算.本章是从具体实例到概念建构,再回到具体问题解决,螺旋上升.本章充分利用维恩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集合的关系与运算,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章内容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4、.如通过设置阅读介绍集合论的有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本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集合及其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充分必要条件.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设计如下:“集合及其表示”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分类思想,总结归纳出研究对象的共同属性,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在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与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概念集合元素的多少,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并会用集合的语言表示相关实际问题.“集合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分析几个具体集合入手,让学生体会集合与集合之间存在的关系,抽象概括子集、真子集以及集
5、合相等的概念,充分使学生意识到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元素的角度去思考,并让学生在学会用数学语言、集合符号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同时,能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集合的运算”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分析几个具体集合入手,让学生观察集合之间的特点,抽象概括集合的运算,体会并集、并集以及补集含义,并借助维恩图和具体集合的运算加深学生对并集、并集以及补集的理解,会用数学语言、集合符号表示集合之间运算.“充分必要条件”的基本设计思路:从初中时学习的命题以及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概念入手,变换命题的形式为“若P,则q”或“如果P,那么q,引入三个逻辑用语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充分条件
6、、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含义,并能用这三个逻辑用语表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三、课时安排建议集合及其表示3课时集合之间的关系2课时集合的运算3课时充分必要条件2课时复习小结1课时四、教学建议1 .注重设置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集合是一个基本的不定义概念,教学中应结合生活中实例和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2 .注重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集合的相等、包含关系不要求证明,只要求能判断两个简单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注意利用Venn图直观识别集合相互关系.3 .注重把握特殊一般的辨证关系.以生活实际中的多个事例或几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共性的
7、特征,得到其一般规律,从而给出相应的数学概念,这是本章概念引入的基本设计.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逻辑推理方法.4 .注重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并会用集合符号与语言表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本章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与区分,应让学生记牢并熟练使用集合符号与语言表示集合,体会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的特点,能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5 .各节具体教学建议章前语本章的章前语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参考书 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