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学笔记整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寄生虫感染(parasiticinfection):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够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1. 带虫者(CarTier):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但可以携带、传播病原体2. 寄生虫病(parasitosis):临床症状明显,可以携带、传播病原体感染后不一定出现症状急性感染、慢性感染与隐形感染1. 急性感染:感染数量多,不常见2. 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感染寄生虫数量少,长期表现较轻的临床症状,常见,主要与不完全免疫相关3.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无明显临床表现,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当免疫力功能降低或不全时可发病,多见于机会致病3. 幼
2、虫移行1. 正常移行:生活史所必须(蛔虫幼虫、钩虫幼虫等)2. 幼虫移行症(IarVamigras):某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类),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宿主的皮下、组织、器官间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根据侵犯部位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1arvamigras)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11arvamigrans)4. 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寄生虫在常见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增加诊断复杂性,如烧虫、肺吸虫、日本血吸虫等5. 多寄生现象(po1yparasitism):又称多重感染,指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
3、以上寄生虫,可相互制约或协同,多见于消化道寄生虫6.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is):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八、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 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寄生虫感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2. 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从传染源到易感宿主的过程,包括经水、食物、土壤、虫媒等1.感染阶段和感染途径1.感染阶段(infectivestage):感染性虫卵:蛔虫、鞭虫、猪带绦虫等;幼虫:钩虫、血吸虫、猪带绦虫等;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刚地弓形虫等;滋养体:阴道毛滴
4、虫、刚地弓形虫等感染途径与方式2.感染途径与方式1. 经口:食物、水、污染的手指等,最常见2. 经皮肤(直接经皮):钩虫丝状坳、血吸虫尾物等3. 经媒介昆虫叮咬(间接经皮):疟原虫经蚊叮咬等4. 经胎盘: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等5. 经输血或器官移植:弓形虫、疟原虫等6. 其它途径:经接触、呼吸道、自身感染等3.易感人群(susceptib1epopu1ation):免疫力缺乏或低下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患者,老人和儿童,非流行区人群等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1.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2. 地理环境:中间宿主、媒介3. 生物因素:中间宿主、媒介4.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
5、济文化水平、医疗卫生、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1. 地方性:气候条件:温暖潮湿;中间宿主、媒介分布:如钉螺、白岭、蚊等;饮食习惯:生吃猪肉、牛肉、鱼、虾等;生产方式:人粪施肥2. 季节性:与虫媒季节消长相一致:如疟疾、黑热病等;人群生产、生活活动形成的季节性3. 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一一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黑热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 控制或消除传染源:驱虫治疗、对症治疗2.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消除中间宿主和媒介等3. 保护易感人群:宣传教育,普及防治寄生虫病基本知识、从饮食、生活、生产方式上做好预防等4. 加强寄生虫病监测新现与再现寄生虫病和食源性寄生虫病1. 新现寄生虫病:新识别和未知的2. 再现寄生虫病:重新流行3.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4. 食源性寄生虫病:与生食或半生食有关小结掌握基本概念1共生、互利共生、片利共生、寄生2.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3. 生活史(直接型、间接型),感染阶段4. 带虫者、异位寄生、幼虫移行症5. 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掌握基本理论1. 我国建国初的五大寄生虫病2. 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作用3.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4.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特点5. 寄生虫病防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