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帖、婚书、礼单.docx
《庚帖、婚书、礼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庚帖、婚书、礼单.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庚帖、婚书、礼单婚姻自古就是人生礼俗中最隆重的一件大事,先秦典集礼记昏礼中就有关于婚姻“六礼”的记载。在传统社会,“三书六礼”成为指导中国民间嫁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书”则是“六礼”中出现的三道作为凭据的文书一一聘书、礼书及迎书。晚清至民国,“三书六礼”仍对民间婚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收藏了数份庚帖、婚书、礼单,其记载了近代以来南京民间嫁娶习俗的诸多信息,弥足珍贵。一、庚帖清末民初,当南京男女双方家庭均有缔结婚姻想法的时候,男方会通过媒人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家庭兄妹排行等情况。最终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会被写到一张名签上,民间称
2、这种名签为“庚帖”。庚帖往往是一式两份,男方一份,女方一份。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现藏有一份民国初年的庚帖,长21厘米,宽16.5厘米。乾指男坤指女,左边的乾字栏写的是男方生辰八字,右边的坤字栏写的是女方生辰八字。庚帖的善写格式反映了民间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种彼此交换庚帖的行为民间称为“过小贴”。“过小贴”最直接的作用是以书面文字确定了缔结婚姻双方男女的具体信息,避免发生“代取替嫁”的事情。这个过程对应了婚姻“六礼”中的纳彩和问名。它们都是在男女双方有意缔结婚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由媒人数次往返男女家庭之间所完成的信息传递工作。当双方都有缔结婚姻的意愿之后,男方行卜吉仪式并告知女方,这就是
3、婚姻“六礼”中的纳吉。清末民初南京民间把卜吉仪式称为“合婚”,合婚就是验算双方生辰是否合适婚配。做法多是将庚帖放置在灶神前,如三日内不发生锅碗瓢盆等摔毁情况,则认为顺利,宜于结婚。合婚仪式并不会影响双方结婚的进行,而是演变成走过场般的习俗。“过小贴”到合婚的这一段时间,也是男女双方相互的一个考察期,考察期内男女双方随时可以悔婚。二、婚书南京民间将“纳吉”仪式中的登门送礼求婚的习俗称为“过柬子”。“过柬子”送的柬帖也就是“三书六礼”中的第一书“聘书”,“聘书”是缔结姻缘的重要凭证,民间称之为“婚书”“求婚书” “允婚书”等。柬帖由函套、内涵和名签组成。函套红色形如信封,起到封装内涵和名签的作用,
4、一般正面装饰双喜、龙凤等吉祥图样。内涵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多为红色宣纸黑色笔墨写就的相关信息,并装饰一定的吉祥文案。民间“过柬子”仪式一般情况下,由男方的一位有德望的男性长辈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及柬帖一同前往女方家。这位有德望的长辈将在双方婚姻生活纠纷中起到判断正误及训导教育的作用。“过柬子”时男女青年、亲翁、翁婿之间并不见面。“过柬子”习俗相当于今天的订婚。女方设宴招待送柬人员,至此双方结婚意愿便以文书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婚书为例,这份收藏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婚书长66. 5厘米,宽49厘米,以红色宣纸黑色笔墨写就,书写规范工整。全文及具体格式如下:乾造商音
5、田戌年八月十三酉时建生忝眷侍教生徐大连熏沐端肃顿首拜兽上大德望元翁张老先生亲毫老先生老大人台下伏以蓝田耀彩欣逢璧合之期合浦呈辉喜值珠联之日虔备嘉礼敬告良辰月取戊戌之吉日詹庚午之良取寅时凤辇迎出於华门用卯刻鸾舆喜临乎蓬屋惟愿两姓成姻百年缔好宜家宜室久偕南国之诗维熊维黑瑞兆秦人之卜伏冀久俞曷胜荣幸龙飞大清光绪十七年岁在辛卯夏月吉日毂旦忝侍生徐大连载拜清光绪十七年的婚书书写格式与书信体非常相似。“忝眷”意思是红媒,一般由男方有德望的男性长辈担当。“侍教生”是自称晚辈的意思,“大德望元翁”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这是一封由红媒徐大连写给张老先生的特殊的信。红媒徐大连是这桩婚姻的证婚人,收信人张老先生可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庚帖 婚书 礼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