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10024中国哲学史.docx
《37410024中国哲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410024中国哲学史.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historyofChinesephiIosophy)课程编号:37410024学分:4学时:64(其中:讲课学时:60讨论学时:4)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教材:中国哲学教程;郑万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本课程是思政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授从孔子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哲学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把握中国哲学演化发展的脉络
2、和原因。课程目标2: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哲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而思考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发展的前景,极力为中国哲学既彰显其时代性,又坚守其民族性提供理论参照。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课程内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弱点;中国哲学的学习方法。(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以及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弱点,掌握中国哲学的学习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2.难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第二章孔子(6学时)(一)课程内容孔子对于传统制度及信仰的态度;正名主义、以述为作,直、仁、忠、恕、利义及人性的概念和观点。
3、(二)教学要求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阐明孔子对于传统制度及信仰的态度,掌握孔子正名主义、以述为作,直、仁、忠、恕、利义及人性的观点。(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孔子的仁-礼思想;2.难点:孔子仁礼思想德历史渊源与历史影响;第三章孟子(4学时)(一)课程内容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政治思想,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性善论及其功利观。(二)教学要求了解孟子的生平,掌握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政治思想,以及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性善论和功利观。(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孟子的性善论思想;2.难点:孟子性善论的依据;第四章荀子(4学时)(一)课程内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和社会历史观,“
4、知有所合”的认识论,“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二)教学要求了解荀子的生平,掌握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和社会历史观,“知有所合”的认识论,“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难点:荀孟人性论思想之间的异同与历史评价;第五章老子(4学时)(一)课程内容老子关于道、德以及“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及其老子的政治哲学,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以及保全生命的处世之方。作业:阅读陈鼓应老子译注更深层次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要求了解老子的生平,掌握老子关于道、德以及“反者道之动”的观点,阐明老子的政治哲学,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以及保全生命的处世之方。(三)重
5、点与难点1重点:老子之道,贵守柔雌2.难点:“反者道之动”第六章庄子(4学时)(一)课程内容“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齐万物,齐是非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二)教学要求了解庄子的生平及道家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庄子“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任自然反对人为的人生态度以及安之若命的宿命论。(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齐万物,齐是非2.难点:“物物者非物”第七章魏晋南北朝之玄学(6学时)(一)课程内容魏晋南北朝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王弼哲学(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静为躁君”认识论,“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圣人无情论);稽康哲学思想(“元气陶银,众生禀焉”的自然观,“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的哲学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7410024 中国 哲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