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氨融合能源路线与碳中和的实现.docx
《氢氨融合能源路线与碳中和的实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氨融合能源路线与碳中和的实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氢能具有绿色、高效、无碳排放和应用范围广等优势,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国内氢能产业蓬勃发展,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持续提升,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全国已有30个省市区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14个地区制订了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和具体量化目标。/1、氢能发展瓶颈政策鼓励、市场火热,但叫好不叫卖却是目前氢能市场的现状。氢能汽车有数十年的研发历史,近年来,氢能相关
2、法规逐渐完善,按照预期将迎来氢能源汽车的大爆发。但实际上,氢能汽车评价体系涉及运输、存储、车载、动力、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热管理、载氢量、加氢标准等复杂的产业链问题无一不影响市场开拓。日本政府2017年提出建设氢能社会,之后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还尝试了利用氢能给居民住宅供应暖气和热水。在工业领域,氢能热值高,适用于有高温热需求的工业部门。但是,氢能源成本高昂,在汽车领域的推广并不顺利。2023年初,日产公司宣布暂停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及美国福特公司开发燃料电池车的合作计划,将力量集中于发展锂电池电动车。6月,本田公司宣布停产旗下的氢能源车型,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导致销量惨淡。丰田公司也从此
3、前大力研发推广氢能源车型,转向锂电池电动车、氢能源电动车共同发展。若要实现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低成本高效能的燃料电池技术和安全高效的氢气储运技术。其中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首先,因氢气体积能量密度低,需3570MPa的高压储运,导致氢气的储运成本高;其次,每座加氢站1500万3000万元的建设成本高;再次,2019年在挪威、韩国等国家20天内连续发生三起因氢气储罐泄露引起的爆炸事故,暴露了氢气易燃易爆、安全性弱的缺点。因此,要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需结合中国能源及产业结构特点,发展成熟、安全、高效的特色储运氢的路线及其配套产业链。2、氨产业
4、爆发式发展氨(NHJ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肥、环保、军事、制冷等领域。同时,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以下显著优势:高能量密度。氨的体积能量密度约为13.6MJ1,I1液氨二4.51高压氢(35.OMPa)=120O1常温常压氢。液化储运成本低。氨只需加压至1OMPa即可以液态形式储运,一辆液氨槽罐车载氨量可达30t(约含5.29t氢),载氢量较长管拖车(载氢量不到40Okg)提高1个数量级,因此运氨成本(约0.001元kgkm)也较运氢成本(0.020.10元kgkm)呈数量级降低。无碳储能。氨成熟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及低成本合成、存储和运输,可实现季节性、远距离、“无碳化”
5、的“氨-氢”储能。有研究表明,在目前主要研究的几类电制液体燃料技术(液氢、液氨、液化天然气、甲醇、有机液态储氢)中,电制氨的成本最低,效率仅次于其他电制液体燃料技术。安全性高。氨的火灾危险性仅为乙类,爆炸极限(16%25%)较氢(4%76%)更窄,因此更安全。其刺激性气味是可靠的警报信号。因此,发展以氨为储氢介质,有望解决传统高压储运氢的难题。氨能利用分为传统行业和新能源行业两种。氨能在化肥、军工、环保、制冷等传统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化工产业。近年来,在氨制氢、氨燃料电池、氨内燃机/燃气轮机等新能源领域,氨能利用迅速发展,用于实现氢能终端、氨能发电、氨能燃料等产业应用的无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能源 路线 中和 实现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