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docx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一、总体要求针对灌区有效覆盖范围外,无法通过建设蓄引提等水源工程保障充足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在作物关键生育期内实施补灌,可获得较高产量的旱地农田,应在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和地力提升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努力破解卡脖旱”,确保浇上“救命水1兼顾防洪排涝需要,稳定作物产出并逐步提升产能。二、建设原则一一坚持衔接配套。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
2、设通则(GB/T30600-2023)(以下简称通则)等国家标准充分衔接、延伸配套。一一坚持分区施策。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一一坚持旱涝兼防。在突出应急补灌、抗旱保苗基础上,兼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一一坚持提质增效。根据不同资源条件、建设内容和保障能力,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能。三、重点区域在规划和通则确定的七大建设区域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气候条件、行政区划、地形地貌、降水情况、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及水源保障条件等因素,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细分为23个建设类型区,包括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东北丘陵漫岗旱作区、黄淮海山地丘陵旱作区、长江中
3、下游山地丘陵旱作区、长江中下游丘岗冲垄旱作区、东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南高山谷地旱作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北风蚀沙化旱作区、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区、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区。四、建设内容及标准针对现实条件和建设实际,主要采取“集、蓄、补、节、排”五类工程技术措施,即:工程集水(建设集雨窖、塘坝、涝池等集雨工程)、保墙蓄水(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堵能力)、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设施节水(发展喷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防洪排水(加大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完善田间排水设施),使旱地高标准农田达到田平路通、蓄节并
4、用、平急结合、抗旱防洪、稳产增产的标准,保隙作物出苗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期能够进行工2次应急补灌,同时有效防范暴雨洪涝,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高2。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和技术规范如下。(一)田块整治工程。平原区要平整田面并适当归并田块,实现田块相对集中。耕作田块的长度和宽度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作物种类、机械作业、灌溉与排水效率等因素。加厚土壤耕作层,提高拦蓄雨水、蓄水保埔能力。丘陵山地区要合理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墙能力。修筑梯田要因地制宜,山水田路林统一规划,田块之间互联互通,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梯田要田面平整、田坎
5、坚固,地边填高符合设计标准。梯田填坎修筑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态环保。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质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二)灌溉与排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设施、截伏流工程、截洪沟渠、塘坝、水窖等集水工程,配套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提高应急补灌能力。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东北丘陵漫岗旱作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北风蚀沙化旱作区、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区和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区保障2次以上应急补灌,其他旱作区保障2次以上应急补灌。地表径流富集区优先建设
6、蓄引水工程,地下潜流富集区优先建设截伏流等补灌水源工程;降水较丰富地区兼顾防洪排涝,完善田间排水设施;降水量偏少地区优先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田间道路工程。合理修建田间道路,便于机械化作业。道路通达率平原区200%、丘陵山地区230%,机耕路宽3出63,生产路宽43Wb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尽量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并充分考虑将田间道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集雨面。(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东北、黄淮海和西北等大风、扬沙、沙尘暴、干热风
7、等危害严重地区,应注重建设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应综合考虑耕作习惯、田块走向,与沟、渠、路等田间工程相结合。合理确定林带走向、间距、宽度和结构,同时合理选择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造林树种优先选择需水量少、生长迅速、深根窄冠的乡土树种。根据需要开展岸坡防护、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防御暴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截流沟、排洪沟等田间排水设施。(五)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应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需与当地电网建设规划相协调,与泵站、机井、信息化工程等所需的强电、弱电相配套,配备齐全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等设施。输配电设施布局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旱地 标准 农田 建设 技术规范 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