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发展及展望.docx
《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发展及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发展及展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发展及展望摘要:随着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日益增加及空天安全战略的逐渐推进,航天运载器的发射数量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023年,全球8个国家及地区共执行186次航天运载器轨道发射任务,共将2497个有效载荷和24名航天员送入轨道。2023年上半年,全球9个国家及地区共执行97次航天运载器轨道发射任务,显著高于2023年同期的任务数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低研制成本、高可靠性、多功能化的航天运载器的需求仍会不断增加,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作为航天运载器多功能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其突破及发展可有效支撑航天运载器技术进步,满足更多、更高的航天运载需求。一、航天运载器与机构技术发展航天运载器
2、是把有效载荷从地面运送到太空预定位置(轨道)、从太空某位置运回地面或运送到太空另一位置的运载工具的统称。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研制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航天运载器的发展历程。1957年,苏联卫星运载火箭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发射入轨,此后航天运载器需求开始急剧增长,也带动了航天运载器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经过50余年的技术积累与迭代,我国已经形成以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及长征八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体系,具备了发射任意地球轨道有效载荷的能力
3、,达到了国际领先的入轨精度、安全性和可靠性水平,并探索了包括重型运载、载人登月、重复使用等在内的下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在2045年前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航天运载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军、民、商等用户领域也对航天运载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多功能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落区可控近年来,随着航天运输需求的显著增加,航天运载器已经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虽然设计人员在飞行弹道的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并预测包括助推器、子级、整流罩等在内的航天运载器分离体可能的坠落范围,并使其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地区,但一方面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居住地区扩大,绝对的无人区数量及面
4、积均明显减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航天运载器分离体的坠落为无控过程,落点分布范围较大,因此难以保证残骸的落点完全避开有人居住或活动的区域。为了落实安全、绿色的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减少航天运载器发射对落区人民带来的影响,航天运载器分离体的落区可控技术需求日渐突出。(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需求的大量增加对航天运载器提出了高运输效率、低制造成本和低发射费用的新需求,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技术即为满足上述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具有廉价、快速、机动、可靠等特点,可减少航天运载器一次性使用后昂贵的箭体、发动机、箭上设备等被抛弃所造成的浪费,通过多次使用部分甚至全部结构及设备,可以降低航天
5、运载器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另外,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由进出空间、按需返回地面,功能灵活多样,因此成为现今及未来航天运载器的重要发展方向。(三)商业发射航天运输成本的下降也反过来带动了航天运载器的商业化需求,包括商业载人航天需求和商业卫星的组合、组网发射等。商业载人航天需求即将商业客户通过航天运载器运载至轨道、亚轨道等,满足客户失重体验、空间站参观等需求。商业卫星的组网发射即星座建设,是指通过部署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向地面提供全面覆盖的通信、遥感等服务。快速商业卫星组网发射也对航天运载器的一箭多星发射能力,以及多种不同尺寸、质量、功能卫星的组合发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另外,也要求航天运载器能够灵活、快速完成空间发射、应急补网和系统重构等任务。(四)智能飞行航天运载器任务适应能力的不断拓展(如轨道备份、深空探测、星际运输等新型运载任务)对航天运载器的长期在轨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即要求航天运载器额外具备强任务适应性、可长时间工作、高真空比冲、可多次启动、结构轻质化等能力和特点,并可完成智能滑轨飞行、多次变轨、多轨道撒布、长期在轨待命等多功能新型任务。另外,临近空间航天运载器需兼顾减少能量消耗、有效提高航程和航时的高效率需求,以及飞行过程中出色的爬升、冲刺或机动性能的高性能需求。而临近空间航天运载器的智能可变外形功能可作为实现上述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即通过精确
7、调整自身形状的可变外形功能,来适应不同速度、高度、温度和其他飞行条件下的升阻比要求,从而实现运载器在临近空间中远程高超声速滑翔飞行。航天运载器机构为航天运载器中完成规定动作或运动的机械组件,是不同于承受载荷、贮存推进剂与安装仪器的航天运载器结构产品的新类型。航天运载器的多功能化需求为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而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的突破及发展可在极大程度上推动航天运载器技术进步,可有效应对日益丰富、多功能化的航天运载需求。目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火箭及超重一星舰运输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构化,通过气驱分离机构、着陆缓冲机构、栅格舵等机构实现运载器的高度可
8、回收及重复使用。因此,航天运载器机构技术成为未来航天运载器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反之,航天运载器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也对机构技术提出了缓冲支撑、分离推冲、变形传动、开合等功能需求及更加严苛的性能需求。图1航天运载器及机构技术的发展图2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及新型机构需求二、航天运载器机构的功能与性能需求(-)航天运载器机构的功能需求截至目前,航天运载器机构的功能需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缓冲支撑功能航天运载器机构的缓冲和支撑功能通常用于实现对箭体、有效载荷、仪器设备等的有效支撑,同时减小航天运载器的飞行振动、分离等因素及过程对上述构成部分的冲击作用,改善其使用环境。例如,新谢泼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航天 运载 机构 技术发展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