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pptx
《130.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0.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pptx(5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细菌性痢疾概 述一 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重者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概 述病原学二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二、病 原 学1.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
2、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一)抗原结构菌种群型亚型甘露醇鸟氨酸脱羧酶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A1108a,8b,8c福氏志贺菌(S.flexneri)B16,x,y变型1a,1b,2a,2b,3a,3b,4a,4b+鲍氏志贺菌(S.boydii)C118+宋内志贺菌(S.sonnei)D1+志贺菌属的抗原分类二、病 原 学(一)抗原结构2.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二、病 原 学(二)抵抗力 志贺菌存在于患者与带菌
3、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 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二、病 原 学(三)毒素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志贺菌所有菌株都能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Shiga toxin),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二、病 原 学流 行 病 学三 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误
4、诊或漏诊,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二)传播途径三、流行病学(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三、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志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3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9%。在志贺菌感染者中,约70%的患者和60%的死亡患者均为5岁以下儿童。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
5、高于发达国家,但总体看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夏秋季发病率高可能和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四(一)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 进入肠道 细菌侵入肠壁 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肠黏膜炎症反应、释放内毒素入血,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 引起发热、毒血症 肠黏膜炎症、严重者导致感染性休克、坏死和溃疡 DIC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腹痛、腹泻、脓血便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也可因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肠道分泌型IgA的阻断作用而不能致病。致
6、病力强的志贺菌即使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也可引起发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少量细菌也可致病。外毒素是由志贺菌志贺毒素基因编码的蛋白,能不可逆地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二)病理解剖 肠道病变主要在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常见,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1.病变部位2.病变表现(1)急性菌痢:初期急性卡他性炎症、特征性的假膜溃疡形成。基本病变: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限于固有层。早期可见点状出血,病变进一步发展,肠黏膜上皮形成浅表坏死,表面有大量的黏液脓性渗出物。渗出物中有大
7、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1周左右,假膜开始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肠道严重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肾等实质脏器损伤。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二)病理解剖 2.病变表现(2)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瘢痕形成、肠腔狭窄。(3)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二)病理解剖 细菌性痢疾结肠表浅溃疡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临 床 表 现五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下列急性和慢性菌痢。五、临床表现(一
8、)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2轻型(非典型)3重型 4中毒性菌痢: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伴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有时为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每天排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一周左右可自愈,少数转为慢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0. 细菌性 痢疾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