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pptx
《125.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5.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pptx(5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狂犬病概述011.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2.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有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进行性瘫痪等,狂躁型因有典型的恐水症状。3.至今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一)概念一、概述1.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2.公元前322年,Aristotle认识到人狂犬病与动物狂犬病的关系动物史。3.1804年,Zink第一次证明狂犬唾液有传染性。4.1885年,Pasteur等研制出狂犬疫苗。5.1903
2、年,Negri发现Negri小体,使该病的快速镜检诊断成为可能。(二)简史一、概述病原学02二、病原学1.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 virus),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2.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3.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抗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有密切关系。核蛋白是荧光免疫法检测的靶抗原,有助于临床诊断。二、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A.Negri body.
3、尼氏小体B.Notice the abundant RNP in the inclusion.包涵体内大量核糖核蛋白 C.Budding rabies virus.排出狂犬病病毒尼氏小体狂犬病毒电镜照片狂犬病毒结构模拟图二、病原学1.狂犬病毒易被灭活。易被紫外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碘酒、高锰酸钾、乙醇、甲醛等灭活,加热100,2分钟可灭活。2.病毒耐低温。3.豚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4.从患者或患病动物直接分离得到的病毒称为野毒株或街毒株,特点为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5.街毒株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后
4、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可供制备疫苗,称为固定毒株。流行病学031.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2.我国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狂犬。3.人狂犬病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在发达国家地区由于对流浪狗控制及对家养狗的强制免疫,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成为主要传染源。4.狂犬病毒可被貌似“健康”的动物所携带,也能传播狂犬病。5.一般来说,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因其唾液中所含病毒量较少。(一)传染源三、流行病学人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而入侵。少数可在宰杀病犬、
5、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器官移植也可传播狂犬病。其他途径:1.剥狗皮;2.从黏膜入侵;3.呼吸道传播;4.移植。(二)传播途径三、流行病学1.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2.患者男多于女,农民学生儿童工人。3.人被病犬咬后的发病率约为1520。4.若及时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0.15左右。(三)人群易感性三、流行病学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6、者发病率低被咬伤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三)人群易感性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04四、发病机制与病理狂犬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神经外小量增殖期 侵入中枢神经期 向各器官扩散期(一)发病机制四、发病机制与病理神经外小量增殖期: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小量增殖,在局部可停留3天或更久,然后入侵人体近处的末梢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以较快的速度沿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护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散,侵入各器官
7、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或者猝死。(一)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示意图四、发病机制与病理狂犬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原因:病毒侵犯的神经细胞的凋亡被抑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继续存活,病毒得以不断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T细胞虽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被破坏,使抗病毒免疫不能有效控制病毒,因此病毒不断被传递到新的神经元,并沿脊髓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一)发病机制(二)病理解剖四、发病机制与病理1.
8、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和脑干部位(中脑、脑桥和延髓)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外观有充血、水肿、微小出血等。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经细胞变性与炎性细胞浸润。2.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Negri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的大锥体细胞和小脑的Purkinje细胞中。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m,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海马回、脑干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Negri小体临床表现051.潜伏期长短不一,5天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2.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及毒力、是否狼、狐等野生动物咬伤、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5. 狂犬病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