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古诗歌:意象抒情.docx
《文本解读:古诗歌:意象抒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古诗歌:意象抒情.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16【文本解读】古诗歌:意象挣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意象密集,我通常解读意象的方法是形象加感觉,其它就不能深化展开了,究其原因是古诗歌文学理论欠缺,面对复杂的诗歌就不知如何解读,导致解读停留在表面上。本次阅读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汲安庆教授最新发表在2023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的一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抒情秘妙再探,作者从意象着手,深度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情感。首先,作者从争论的问题入手。一是李秋生的中国文学史纲中的描述“意境萧瑟悲凉,集中秋日傍晚特定的景物抒发漂泊天涯的游子愁思,反映了当时文人忧郁而又看不到出路的心
2、境,和元代绘画中的某些作品的意境是相通的。”对此,作者提出疑问为什么“集中秋日傍晚特定的景物”就能抒发愁思,达致画境,其他的就不行?二是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是它的意象组合更为自然,所以虽省略了系连词,却不觉得缺了什么,很容易理解;二是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作修饰,既造成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又减低了意象的密度;三是前三句都是相同结构,形成一个单元,首句有浑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间延伸,这要比两句为一个单元的诗能更充分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加上后两句的渲染和点题,曲中的离情别绪表达得带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蕴。“作者的疑问是意象组合怎么就见得“更为自然”了?参
3、照系是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九个意象,还不够密集?按论者的意思,减低意象的密度似乎更好,学理依据何在?三句一个单元比两句一个单元“能更充分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难道字数越多,越能描绘一个完整的画面?描写完整画面的就是好诗词,留白却不行?什么时候“完整画面”成了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尺了?没有阅读,没有思考,就没有发言权,这给我的启发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看看专家怎么说,比较阅读、思考,从专家的解说中提问,然后进一步地探讨。其次,基于上述问题,作者聚焦意象,对马致远的抒情秘妙做进一步探析。一是色调。色调在我看来,无外乎冷色调与暖色调,冷暖色调来表现情感之冷热。此处作者首
4、先是引入李志刚老师的观点“随着诗人视线的收放游移,诗人的情感也随之起伏波动,意象自然被赋予了四组不同的色调、色彩: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冷色;小桥一流水一人家温色;古道一西风一瘦马冷色;夕阳一断肠人冰色。”(李志刚天净沙秋思意象三妙)作者有两个疑问:一、“断肠人在天涯“怎么体现的是冷色调?二、冷暖色调交错是自然的巧合吗?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解决第一个疑问,作者引入三个理论“地理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地理空间”是指马致远远离家乡的辽远、荒寒之地,“心理空间”是指马致远生活的元朝,其统治政策让内心寒冷,“文化空间”是指古道、西风、瘦马体现北方肃杀风貌的物象,同时以李白
5、和金刁白的诗歌加以辅证。解决第二个疑问,作者引入了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的观点。“情趣与意象的化合,不是全面的,而是在有限的互相适应的范围内的化合,是,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家的主要情趣的猝然遇合,”因此,作者认为色调冷暖交错的变化,从本质上说,也是与诗人内心进退的心灵挣扎状态的突然契合。为了印证这个论点,作者引用了5个论据,分别是:1.喜悦之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伤感之情:“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王维冬夜抒怀);3.欣悦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说就是人体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本 解读 诗歌 意象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