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docx
《促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促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主持人经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徐向梅绿色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主持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绿色治理,包括污染防治和生态肖金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十三五”期间,京津冀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措施不断深化,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已经开始从污染型向洁净型、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蓝天保卫战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推出工程减煤、提效节煤、清洁代煤等一系列措施,污染治理取得明显
2、成效。全面实施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2021年末火电占总装机比重降至61.74%,比2021年末降低12.31个百分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74. 37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9.61个百分点。2021年至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从389. 77亿千瓦时提高到645. 31亿千瓦时,接近翻一番。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京津冀PM_2.5平均浓度比2021年下降62. 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8%。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压减高排放产业产能。2021年,河北省粗钢产量接近2. 5亿吨,连续2
3、0年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2021年,河北压减粗钢约2480. 5万吨,占全国压减量77.57%,超额完成压减任务。钢铁、煤炭、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等5个行业用电下降趋势明显,占全社会用电比重由2021年底24.98%下降至2021年底23. 78%,降幅L 2个百分点。三是围绕空间结构调整,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的工业企业大部分转移到河北及全国各市,批发市场悉数转移到河北廊坊下属各县。2021年至2021年,北京市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累计疏解批发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2021年,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99家,疏解关停物流中心16个。北京市人口调控初具成效。2
4、021年以来,伴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速逐年下降,“七普”统计,北京市常住人口 2189. 3万人,仅比2021年增加37. 7万人,超额完成2021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目标。但根本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还存在制约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京津冀西为太行山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黄河和海河冲积平原。燕山一太行山山区属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总面积的47%,是京津冀的天然生态屏障,能避免冷空气由内蒙古长驱直入和有效阻挡风沙,但也导致雾霾难以消散。二是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偏多。京津冀矿产资源丰富,聚集了大量资源加
5、工型产业和大量人口。因此,在协同发展中更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城镇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较差。京津两市人口和GDP规模都较大,而河北城市规模不大,与京津两市存在落差。2021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生态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主持人:天津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还存在哪些问题?王双:天津在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制度供给,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出台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明确管理体制和绿色转型、降碳增
6、汇的政策措施,为实现区域“双碳”目标提供法治保障。注重发挥碳市场作用,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动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碳汇项目开发,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碳汇项目对替代或者减少碳排放的激励作用,激励企事业单位自愿开展降碳增汇行动。推动形成导向清晰、执行有力、多元参与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在规划政策、法规标准、执法监管、预警应急、信息共享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如深化区域“飞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京津冀危险废物转移“白名单”制度、建设京津冀地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等,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效率。推进京津冀生态“双屏障”建设。全域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打通京津冀区域海陆生态系统。将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进京 绿色 协同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