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耳鸣解读.docx
《中医理论-耳鸣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耳鸣解读.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耳鸣中医病症名。患者自觉耳内鸣响。耳鸣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出现于各科的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成为一种耳科疾病。西医的耳科病变(如中耳炎、鼓膜穿孔)、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颅内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梅尼埃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均可出现耳鸣。有关耳鸣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其时已认识到耳鸣在病因上有外感、内伤的不同,证候也有虚、实之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无不与肾虚有关。明代楼英医学纲目荟萃众说,指出:耳鸣有虚有实,虚证多属肾虚、气虚,实证则由外邪、痰火、肝火引起。1999年以来,中医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引起
2、耳鸣的病因不外内伤、外感两大类。外感多因风热之邪侵袭或风寒化热、蒙闭耳窍所致。内伤主要由肝火上扰清窍;痰浊壅结耳窍;肾精亏损或脾胃虚弱,耳失所养所致。辨别虚实是耳鸣的辨证要点。突然发生的耳鸣多属实证;久鸣则多为虚证。临床常见证型有:风寒侵袭。兼恶风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辛温解表,常用清神散加减。风热侵袭。起病较速。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伴头痛、发热、口渴、汗出、脉数、舌质红苔薄白微黄,治宜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加减。若发热重而恶寒轻,口干渴,大便干结,脉洪大有力,为表寒里热证,治宜解表清里同施,常用防风通圣散加减。痰火壅结。多因过食辛辣肥甘或有烟酒嗜好
3、,滋生痰热,痰火上扰所致。证见耳鸣蝉、有时闭塞如聋,痰多,胸闷,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化痰,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胆火盛。证见心烦易怒,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治宜清泻肝胆,常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加减。脾胃气虚。证见耳鸣,听觉失聪,倦怠乏力,食少,便潺,脉弱,舌淡,治宜健脾益气,常用益气聪明汤加减。肾精亏损。耳鸣耳聋日久,兼见头晕目眩、面色薰黑、腰酸遗精、夜尿频多、脉沉细,治宜补肾填精,常用耳聋左慈丸加减。针灸治疗耳鸣有较好疗效,可选用听宫、中渚为主穴。若湿热偏重,可加行间、足临泣;气虚,加百会、天冲;气滞,加天容、完骨;痰阻,加支沟、丰隆邛月虚,加太溪、三阴交;血瘀,加外丘、地机;实火,加翳风、行间;虚火,加太冲、大陵;若耳有朦胧不清的感觉,可加光明、中都;若有眩晕,可加风池、瞳子髅、攒竹;眩晕较重可加因会用灸法,但一般不多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理论 耳鸣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