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docx
《《传习录》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传习录读后感“一身惊才,一生跌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无疑是对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不朽”圣人王阳明一生的最为贴切的评价。“三不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于德,王阳明克己复礼、开风化俗、教导人民;于功,仅用三十五天武平定宁王之乱;于文,其弟子著有传习录,发扬其心学之思。因此,传习录的深入阅读对于理解王阳明是必要的。传习录陆澄录中写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类似于事物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是故在心学理论中,“知行”常被视为一个整体,“知行合一”则是其认
2、识论的命题。知必行,行必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是一条普遍必然的规律而非一个建议,“知饥则食,知渴则饮“,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就如同我们皆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却仍忍不住贪玩,这并非知行不合一,与其说是我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倒不如说我们更知道当下玩乐带来的惬意,于是我们选择即时性的玩乐而并没有选择带有滞后满足欲望的学习。对于人的善恶之辩,中国古代哲学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分,但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心本无善恶之分,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正因世间有恶,恪守“良知”守善守仁才有其所存在的意义。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世间之恶亦是如此,恪守“良知”可为善去恶。但若是因世间有恶而选择同流合污一起欺压良善,则是让“良知”误入迷途。正因为世界如此,人的“良知”、善、理想,才有存在的意义,恰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守护微弱的秉烛之光,终有一日将成燎原之势。王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就是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即心中无仁之常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需求正在直升天堂,人们的精神却在直下地狱,帮助我们整个民族重新找到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能就是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意义所在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习录 传习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