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0204环境导视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10204环境导视系统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环境导视系统设计(EnvironmentaIOrientedSystemDesign)课程代码:18410204学分:3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8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先修课程: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建筑场地设计、数字化辅助设计适用专业:环境设计教材:1 .导视设计陆琳、于翔、黄迪,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2 .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与设计朱钟炎、于文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3月。3 .公共环境标识设计赵云川等,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6月。开课学院:艺术学院课程网站:(选填)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
2、修课程。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复杂化,环境导视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与作用、特征、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理解环境导视系统的社会意义,准确认识环境导视系统作为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具有一定的标准、工艺、造型、色彩,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设计要素、重点掌握标识导视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途径;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方法、设计流程;重点学习几种重要类型的环境导视系统设计。(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作用、特征、发展历史与现状,掌握环境导视系统
3、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设计规范、基本原则、设计方法、信息传播途径等,能够应用其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存导向系统的问题;课程目标2:结合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分析现状导向系统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方案兼顾实用性与美学性;课程目标3: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完整设计流程,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多种艺术形式、常用设计材料,能够根据前期场地分析、中期设计构思进行后期深化设计;课程目标4:通过优秀设计案例讨论学习与个人设计素材积累,紧跟导向系统设计专业发展趋势,学习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程目标5:通过个人与小组设计相结合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
4、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课程目标和环境设计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4.问题分析具有系统的环境设计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应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现状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设计构思能够设计针对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案满足功能空间使用需求和美学构图要求,掌握环境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针对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策略。6.深化设计具备建筑构造基础知识,了解各类材料的施工工艺,并能够对方案构思进行深化设计;7.设计创新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了解设计中涉及到的新材料、
5、新方法、新技术,掌握环境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备不同类型环境空间的设计能力。8.设计表现具备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能够应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方案表达。9.个人与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概述(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作用、特征、发展历史与现状,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1环境导视系统的概念与作用2 .环境导视系统的特征3 .环境导视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4 .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二)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导视系统的概念、作用、特征、发展历史与现状,理解环境
6、导视系统的社会价值,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作用,社会价值。2 .难点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并能合理运用到设计实践当中。第二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要素(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结合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分析现状导向系统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方案兼顾实用性与美学性。)1 .导视图形符号2 .标识导视字体3 .标识导视的色彩设计4 .标识导视版式设计(二)教学要求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图形符号要素、字体要素、色彩要素、版式要素,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美学原则。(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准确理解并能够在设计项
7、目中实际应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图形符号要素、字体要素、色彩要素、版式要素所学知识。2 .难点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把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美学原则。第三章环境导视系统与信息传播(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设计规范、基本原则、设计方法、信息传播途径等。)1视觉传播2 .语言传播3 .触觉传播4 .嗅觉传播(二)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导视系统信息传播的四种重要途径,理解每种传播途径对应的导向设计原则,掌握常用传播类型视觉传播的标题醒目原则、适时适地原则、双向原则、通用原则。(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把握每种信息传播途径的特性,并能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合理运用适合的
8、传播途径,设计中注重多种传播途径的交叉运用。2 .难点正确把握不同的信息传播途径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在设计中巧妙运用适合场地现状的有针对性的传播途径。第四章城市环境与导向系统设计(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结合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分析现状导向系统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1 .分布分析2 .位置分析3 .层次分析4 .人群分析(二)教学要求了解当代复杂化、高密度化城市结构与早期简单城市结构的区别,理解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的作用,掌握城市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分布、位置、层次、人群要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对城市环境与导向系统设
9、计关系的深入理解,掌握城市导向系统设计的分布合理、位置醒目、层次清晰、特定人群原则。2 .难点理解城市环境导视系统作为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应融入到城市大环境的规划当中,从位置、大小、造型上力求与城市规划统一和谐。第五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流程(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完整设计流程,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多种艺术形式、常用设计材料,能够根据前期场地分析、中期设计构思进行后期深化设计。)1概念设计阶段2 .方案扩充阶段3 .施工设计阶段(二)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导视系统的基本设计流程,理解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作用,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流程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
10、.重点理解并掌握环境导视系统的正确流程,为后期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2 .难点正确把握每个设计流程的作用,通过设计流程方法学习明确设计目标,整理设计思路。第六章导视系统设计作品赏析(一)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通过优秀设计案例讨论学习与个人设计素材积累,带领学生紧跟导向系统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学习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 .道路标识系统设计2 .校园导视系统设计3 .居住区导视系统设计4 .公园导视系统设计5 .医院标识系统设计6 .商业导视系统设计(二)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几种重要类型,理解几种重要类型导向系统设计的重点,通过多种类型环境导视系统的优秀案例学习,掌
11、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专业发展趋势,学习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重要类型,通过多种类型优秀案例学习巩固设计流程方法,积累设计素材。2 .难点通过分析学习多种类型导向系统设计案例,掌握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意识。三、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践小计第一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概述44第二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要素44第三章环境导视系统与信息传播88第四章城市环境与导向系统设计88第五章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流程1212第六章导向系统设计作品赏析1212合计4848注: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
12、格。四、主要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基于案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五、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或途径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课堂表现到课率、迟到早退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0%缺席率达到总课时1/3以上者需重修。平时作业准确体现每个阶段课后作业作针对的知识点;作业次数;设计内容完整,表现形式符合设计规范;按时提交。30%项目设计依据标识系统所处区位正确分析标识性质;设计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方法;设计内容完整,表现形式符合环境导视系统设计规范;具有创新意识,充分表现作者的设计思路。50%注:1.考核方式或途径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论文、项目
13、设计和作品等。2 .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3 .实验项目考核要求需说明对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考核要求。4 .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1 .公共环境标识设计美芬克著、美迪尔沃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2 .标识环境通用设计:规划设计的108个视点日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o3 .城市标识设计周锐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4 .日本公共标识设计胡建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5 .标牌与标识:环境中的标识语言英菲尔贝恩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o6 .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鲍诗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o7 .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吴佳青,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8 .环境视觉与导向设计王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o七、大纲说明1 .学生需在课后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以保证接下课程的学习质量。2 .项目设计依据工作量实施个人设计与小蛆合作设计两种形式,小组成员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人。制定人:韩荣、华建业、朱皓审定人:承恺批准人:张凯201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