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组突变谱研究进展2023.docx
《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组突变谱研究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组突变谱研究进展202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组突变谱研究进展2023摘要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临床表现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手术切除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此类患者预后极差。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初步揭示了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图谱,为胆道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谱的研究进展及其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胆道恶性肿瘤是发生在胆道系统不同位置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zICC肝外胆管癌(extrah
2、epaticCho1angiocarcinoma,ECC)和胆囊癌。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因地理位置和种族而异,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东亚、南亚及南美洲部分地区发病率最高。亚洲国家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可能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和其他危险因素(如胆管结石、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囊炎)的高患病率有关11由于胆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进展较快,患者确诊时往往处于疾病的中晚期,且这类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肿瘤细胞极易浸润扩散,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结及邻近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因此,很难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患者预后极差,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期多不足1年,5年生存率
3、不足5%2,3o目前根治性切除是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有效手段4,胆道恶性肿瘤的有效综合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是一种细胞获得不受控制的分裂和生长能力的疾病,特定基因的遗传改变可介导恶性肿瘤的发生。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分子标志物和靶向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快速发展,为胆道恶附中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临床参考。近年来,已有许多大型国际临床队列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和靶向基因测序等手段来揭示胆道恶性B中瘤的基因组改变特征,发现了多个高频的、显著突变的驱动基因,确定了独特的分子亚型和复发性突变及相关的致癌信号转导通路。我们根据不同的解
4、剖位置,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谱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主要从单核甘酸变异、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这几方面总结胆道恶性肿瘤基因突变谱的最新发现,同时对胆管癌和胆囊癌的基因组改变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基于基因突变谱筛选的重要分子靶点及其药物的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展望胆道恶性肿瘤精准治疗的未来。一、胆道恶性W瘤的起源与解剖学分类胆道恶性肿瘤是以胆道上皮细胞为主要起源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的统称,包括胆管癌和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的解剖部位,胆管癌通常分为起源于肝脏内各级胆管的ICC和起源于胆总管及其支流分支的ECC5oECC可进一步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erihi1arCho1angiocarcin
5、oma,pCCA)和远端胆管癌(dista1Cho1angiocarcinoma,dCCA),pCCA发生于胆管二级到肝总管与胆囊管交界处的区域,dCCA发生于胆总管起点与Vater壶腹之间的区域。ICC可细分为两种组织学亚型:混合胆管亚型(起源于小胆管)和黏液胆管亚型(起源于较大的胆管较大的肝内胆管内衬有圆柱形产生黏蛋白的胆管细胞,类似于肝外胆管。较小的肝内胆管内衬有立方体黏蛋白阴性胆管细胞。小胆管含有肝祖细胞,可以分化为肝细胞和黏蛋白阴性胆管细胞。胆管癌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6%10%发生在肝内,约30%发生在远端胆管,约60%为肝门部胆管癌6o约60%的胆囊癌发生于胆囊底部肿瘤发生于胆囊体
6、和胆囊颈的比例分别约为30%和10%7o二、胆道恶性W瘤的基因突变谱(-)ICC在ICC中发生高频突变的驱动基因主要有TP53、KRASxARIDIAJDHkIDH2、BAP1oGuo等8通过对899例来自3个大规模队列的ICC患者的临床和体细胞突变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这一点。TP53突变在多项研究中都曾报道,综合多篇文献,TP53在ICC中发生突变的频率范围为2.5%44.4%9,10,11,12,13,突变部位常发生在第58号外显子。KRAS基因在ICC中的突变发生率为2%34.5%9,10,11,12,13,主要在其第12、13密码子发生激活突变。作为表观遗传调节因子的IDH1和IDH2相比
7、于其他胆道肿瘤在ICC中发生突变的频率更高14,15,16,17,18o且IDH1、2突变常与TP53突变同时发生。IDH1常在pR132位点发生突变,IDH2突变则集中发生在pR172位点19oICC中还存在其他相对低频的基因变异,包括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EGFR基因突变、PIK3CA基因突变、ERBB2/3基因扩增/突变等,具体变异频率见表1。ICC中最常发生的结构变异是FGFR基因融合。FGFR1-3在ICC中发生基因融合/突变/扩增的频率为11%45%11其中FGFR2在ICC中更易发生融合/重排的变异20OFGFR2常与BICCkKIAAI598、TACC3xPARK2、
8、AHCY11、MGEA5xKCTD1、PPH1N1、CCDC6和TX1NA发生基因融合21,22o另外zICC中驱动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主要包括ERBB2(2%12%EGFR(1%16%师CCND1(10%-13%)等的扩增,以及CDKN2A/B基因(1.8%25.9%)等的缺失13o据报道,有8%12%的ICC患者携带已知的致病性或可能有害的胚系突变,最常见的胚系突变基因是BRCA1和BRCA2,它们与DNA损伤修复机制和遗传性肿瘤有关。与ICC相关的其他胚系突变基因包括APC、BAP1和错配修复机制相关基因,即M1H1和MSH2,其中BAP1突变在ICC患者中的发生率要比ECC和ICC更高。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胆道 恶性肿瘤 基因组 突变谱 研究进展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