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读与共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互读与共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交流、互读与共赏王晓平占才成内容摘要:学术的交流和碰撞让我们发现各国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并且取长补短。翻译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路径,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在亚洲的汉字、汉文文化圈,写本研究也是开展学术交流的一座重要的“桥”。搭建学术交流之桥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而在后疫情时代,虽然面对面的线下交流遭遇困难,但我们更应该借助更多新手段、新方法,突破交流的障碍,推进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为推进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著名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接受了华中师范大学占才成的访谈。王晓平教授阐述了文学研究领域“交流、互读与共赏”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研究者在后疫情时代克服
2、困难,勇于进取,拥抱未来。关键词:王晓平;学术交流;互读;共赏;比较文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编号17CWW004)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CNU19TD01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晓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亚洲汉文学等。占才成,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日本文学、比较文学。Title: Communication, MutualReadingandMutualAppreciation:Anln
3、terviewithProfessorWangXiaopingAbstractAcademicexchangesandcoilisionsallowustodiscovertheculturalandliterarydifferences , promotemutualunderstanding ,anddrawoneachothersmeritsforimprovement. Translation,beinganindispensableapproach,facilitatesinternationalacademicexchangesandaswellascomplementarilyr
4、einforcesacademicresearch. Additionally,manuscriptresearchfunctionsasanotherimportant “bridge” intheAsianacademiccirclesofChinesecharactersandculturestudies. Constructingthebridgeofacademicexchangesrequiressustainingeffortsofgenerationsofscholars. Inthepost-pandemicerawhenface-to-faceofflinecommunic
5、ationisencounteringdifficulties,weshouldsurmountcommunicativebarrierswithnewmethodsandthusprope lacademic interact ionsanddevelopment. IntheinterviewithZhanCaichengfrom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ProfessorWangXiaoping,afamousscholarofComparativeLiteraturebetweenChinaandJapanfromTianjinNormalUnivers
6、ity,addressedtheissuesmentionedabovetoadvanceourunderstending. Heexpoundedontheimportanceof uCommunication,MutualReadingandMutualAppreciation“ inliteraturestudies ,andencouragedyoungresearcherstoovercomedifficulties,forgeaheadandembracethefutureinthepost-pandemicera.Keywords:WangXiaoping;academicexc
7、hanges;mutualreading; mutualappreciation;comparat i ve1i teratureAuthorsWangXiaopingPh. D.isprofessorat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ianj inNormalUniversi ty( Tianjin300387 ,China ) .HismajorresearchfieldsareComparativeliteratureandJapaneseLiteratureandliterarycommunionhistoryofJapa-Chinaan
8、d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classicalpoetry. ZhanCaicheng, Ph. D.,isassociateprofessorat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 (Wuhan430079,China) .HismajorresearchfieldsareJapaneseLiteratureStudyandComparative!iterature. Emai1: chengzcc0330163. com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中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有很深
9、的造诣,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王晓平教授与严绍望教授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和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成为国内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可谓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早期的双璧,时至今日启迪后学,仍然是该领域的必读书目。其后,王晓平教授相继出版佛典志怪物语、亚洲汉文学、梅红樱粉一一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扰我们的问题。占才成(以下简称“占”):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晓平教授接受我的访谈。首先,请允许我向王老师表达我由衷的感谢!感谢王老师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有幸向中国比较文学学界的前辈讨教,聆听大师的教诲!机会难得,就请允许我直接进入今天的正题。一、“知同、
10、明异、互读、共赏”占:王老师您曾在邂逅乌兰察布一文中提到“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只眼睛“(王晓平,邂逅乌兰察布141)。外语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让我们多一只眼睛看世界。正如您所说“有时一个民族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另一个民族却简直不可思议”(142)o您一直强调交流的重要性,最近您的新著百年中外文学学术交流史论正是梳理了百年来中外的文学学术交流情况后的结晶,能请您谈一下您对百年来中外(或是中日)文学学术交流的看法和理解吗?王晓平(以下简称“王”):谢谢你的提问。我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说说平时的一点想法。一方有一方之学术(学术之民族性、体系性之谓也),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学术之时代
11、性、传承性之谓也),一家有一家之学术(学术之群体性、个人性之谓也)。将此方与他方、此代与他代、此家与他家联系起来的活动,便谓之交流。20世纪中国知识体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有关他者的学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中国的话语体系。尽管学术交流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就学者之间具体的交流活动而言,提升自身话语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华学术话语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孤立于世界学术体系去完成,必须在与中华文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碰撞、融合、平等对话的进程中去完成。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可能离开人类数千年积累的文明成果,也不可能抛弃已经本土化的外国文化而从零开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
12、多地了解这个我们真正睁开眼睛才看了百余年的世界,是极为紧要的。百余年以前,儒道佛体系受到巨大挑战,那些站在时代前列的觉悟的知识者,开始寻找与世界学术对处的智慧,他们苦苦求索的精神将永远彪炳人寰。尽管经历了重重苦难,百年中国知识者的业绩和他们的生存智慧,永远值得后人幺田细咀嚼。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更多地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更多地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真实地记录下百年来那些在精神领域披荆斩棘、填塞沟壑、架设桥梁、修筑高铁的知识者探索与跋涉的轨迹,并以继续前行的行动来纪念那些先行者。在我国尚处在被封闭的时期,范文澜在中国通史就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说:“各种文化必然要取长补短、相互交流。
13、娶妻必娶异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文化交流也是一样,所以文化交流愈广泛,发展也愈益充分。文化输出国不可自骄,文化输入国不必自卑,某一国文化为别一国文化所吸收,这种输入品即为吸收者所拥有。譬如人吃猪肉,消化后变成人的血肉,谁能怀疑吃猪肉的人,他的血肉是猪的血肉而不是人的呢!(范文澜455-456)在“拿来”时摒弃文化中心主义与事大主义,精于选择,学会消化,为己所用,在“贻赠”时不以己度人,善解他者,谦虚对话,前人留给我们丰富的经验,有待于我们潜心学习,认真总结。20世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学在深刻变革进程中与扑面而来的世界文学相遇,丰富的传统文献和层出不穷的考古文物和文书加入到中外文学学术
14、交流的大潮中,更有各种新鲜的学术思潮随欧风美雨冲击着学人的头脑,文学研究呈现出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矛盾、冲突和交锋,而这些矛盾、冲突和交锋又深受百年政治、经济巨变的左右而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一切构成了 20世纪中外文学学术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暧昧性。百年中外文学学术交流史论分六编,分别为制度、观念和方法;学人、著作与刊物;事件、交游与研究;翻译、出版与传播;比较文学研究、多元文化时代的国际中国文学研究。力图以全面、独特、新颖的角度对20世纪中外文学学术交流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本书注重实证,挖掘中外学人学术交往、学术思想碰撞而被长期掩蔽的事实真相,予以剖析,对20世纪百年中外学术思想主潮整体把握
15、,讲求国际境界与中国风骨的统一,事理相彰,问题集中于影响文学学术交流深度的诸多因素。宏观微观兼顾、大节细节相照,希望为这一崭新课题提供最基础的资源与思考。从内部到外部,从自身到他者,从双边到多边,试图在掘学术交流之文墓、揭学术交流之文幕的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了尽可能对中国文学学术吸收东西学术精髓与走向世界的历史经验加以系统考察与科学总结,对今后中外学术交流与中华学术的对外传播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本书集合了 80年代以来熟悉中外文学理论而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外学术交流的亲历者、推动者与探讨者,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分别从事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中外文学研究,富有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成果,从上世纪后期便陆续出版过20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等一批与此课题相关的有影响的研究著述。全书从酝酿到成书,历经十余年,然而探索尚在继续,有关学术交流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更深刻的开掘与阐述。我们在继续积蓄自身实力,也在创造与等待更好的时机。在我们看来,文学学术交流的各个方面,依然面临着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