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3道路工程--海绵城市专篇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13道路工程--海绵城市专篇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Z13道路工程第六册海绵城市专篇施工图设计说明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新华社北京2015年10月16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拟建道路位于重庆主城区两路组团S标准分区,属于渝北区空港新城(包含两路组团F、S、T标准分区)的一部分,南侧紧邻中央公园、东侧接两路老城区、北侧紧挨绕城高速公路、西侧接双桥溪,拟建场地周边交通便利。本次Z13路起于与公园西路交叉口(Ko+000),向北延伸经过H6路、H7路,止于悦港北路(K1+053171),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约为1053.171m,路幅标准宽度为16m,双向2车
2、道,设计时速为30kmh.12设计主要内容本次设计为Z13路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施工图设计。2海绵城市2.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氏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3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3、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2014年11H,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冰系统构建o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浴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
4、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3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2 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2.2.1 政策必要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中央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是落实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住建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也出台多项指导意见及通知,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以期指导地方优化城市建设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修
5、豆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相关媒体透露,省市级政府也已开展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机制的研究制定工作,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假设思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22生态发展的必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6、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透水铺装、卜沉式绿蓄水池、雨水罐、地、生物滞留设魄等湿塘、雨水湿地等图2-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2.3.3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2)对生态恢复和修员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
7、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3)低影响开发建设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冲击的需要在海绵城南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更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水质、促进雨水
8、入渗,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如此,对城市居民而言,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豆,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因此为实现生态、宜居发展的理念,进行海面城市项关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3.4 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构建海绵城南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上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可
9、见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仅有投入没有产出。2.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3.1 当今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雨水是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雨水问题就愈发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加大;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电等。由于城市中各种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使得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峰流量增加同时峰流量提前,城市雨水问题不仅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即重社会问题,在对暴雨带来的洪水和污染事件加
10、以控制的同时乂要把暴雨看成重要的水资源加以利用,已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3.2 海绵城市的功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用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图23NESiskiyou绿色街道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1ID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优势,11D措施能有效地从源头上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病原体、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等,而且能最大程
11、度地削弱土地开发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11D还有节省施工、运行、管理等费用的优势(见表2-1)。表2-11ID与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的比较类别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1ID技术降低开发区域雨水径流的峰主要目标流流量保护受纳水体生态完整性降低径流的峰值流量,但径流通过渗滤等措施可降低峰流总量增加,河流基流无法得到补充流量和径流总量,补给河流基流主要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污染可通过沉淀、过混、吸收等作水质控制物,污染物负荷高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低建设费用鬲低运行管理复杂简单升级改造复杂简单3、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和规范3.1 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3.2 设计规范、标准
12、3.2.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3.2.2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23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图2-2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低影响开发(1OW1mPaC1DeVe1oPment,1ID)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暴雨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包括场地开发设计的管理体系。11D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处理等方式,达到雨水在降雨源区促渗减排、削减暴雨洪峰流量、控制径流污染等目的。1ID主要提倡模拟自然条件,通过在源头
13、利用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其设计理念融合于整块目标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主要目标有:保护水质、减少径流量、削减洪峰、补充地下水、减小土地侵蚀等,最终目标仍是修豆由于土地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尽可能将其恢免到开发前的水平,进而实现降低降雨频率、保护水体和补充河流基流的目标。同时IJD提倡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绿色屋顶、浅草沟、下凹绿地、缓冲带、透水铺装等系列措施对降雨径流进行生态化和低能耗处理.,整体效果上尽量模拟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1ID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渗入地下的雨水还
14、可为河湖提供一定的地下水补给,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些升级改造项目也可用1ID技术设计,将其作为改进性措施,可降低改造区域的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污染物负荷以及改造区域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目前该方法已被美国、瑞典、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有较久城市雨水管理传统的发达国家采用。位于美国西北部的波特兰市的SW12th和NESiskiyou绿色街道,是基于低影响开发(1ID)理念设计的道路降雨径流控制技术应用的典范。【林同极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7.041.3.5 空港新城H6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林同极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3.121.3.6 空港新城H7
15、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林同桂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3.121.3.7 悦港北路(空港新城段)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林同桂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3.051.3.8 业主提供现状1:500地形及管网实测资料1.3.9 其他相关资料4.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4.1 海绵城市(11D)控制总目标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全面推进的建设步骤,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先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2023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项目的低影响开发目标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相协调。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规、相关专项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逐级分解细化,协调水系、绿地、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与11D的关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3.2.4 本次设计Z13路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约为1053.171m,路幅标准宽度为16m,双向2车道,设计时速为30kmh,人行道宽度4.0m。本次设计路侧带宽度比为0.5,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及有庆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