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docx
《《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熊航刘亚军“烦躁”指胸中烦乱不安,急躁易怒,甚至伴有四肢动作及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表现。这一症状几乎贯穿伤寒论全文,有关于烦字的条文有一百多条,书中或言躁,或烦躁,或懊恼等等。张仲景对于烦躁病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足以说明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是对于太阳经病导致烦躁一症的实证的机理浅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一些参考。条文分析1 .外寒内热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明代医家成无己认为此处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不汗出则烦,由其脉象可知,脉浮紧为太阳中风兼见寒邪之证,浮则为风,风邪伤卫气,紧为寒邪,寒则伤营血,故风
2、寒两伤,不得汗解,而柯琴则认为此处烦躁则因风寒之邪外束,且热蕴于内所致,由大青龙汤组成比例可知,麻黄和甘草的剂量约为传统麻黄汤中的二倍,并加用了石膏来清除内热,按柯氏云,此方实乃麻黄汤之加味,倍麻黄以增强其发汗的作用,用石膏以生津除热,再以甘草调和诸药,实为表里双解之意,愚认为柯氏所说应为此方本意,不然何至于用石膏以清热,但当解表即可,所以临床上见到烦躁兼见无汗之证,若为太阳经病,则不必分清中风伤寒之区别,皆可用之。2 .阳郁于内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u帆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条文
3、最后一句,依据各版及其他医家之说,应当将麻黄汤移在当发其汗后。因服药后病邪只去少许,所剩病邪仍大量存在,风邪壅盛于内而引起的烦,因病邪发出不彻但尚未郁而化火,故只烦不燥,治法仍应以发汗为主。后文说剧者必如,帆乃解,此处蛆应当理解为鼻腔出血,鼻为肺之外窍,肺中阳气上逆,血亦随气逆而上而成帆,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故风邪随血流外出而丧失,故病邪自去,不需要再用麻黄汤。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烦躁的症状可能是疾病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随着疾病的传变,烦躁的症状也可能随之消失,或者转为其他病症。3 .太阳蓄水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阳
4、表证虽经六七日,外有表邪不解,此处之烦乃膀胱蓄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引发的烦躁,患者常常伴渴欲饮水,因为膀胱所蓄之津液需要经自然气化方可出,根据脾能为胃行之津液的理论,故用白术以健脾生津,配伍茯苓、猪苓以甘淡利水,桂枝以解表邪,以此津液方得以正常输布,而烦也可除,是同大青龙汤一样的表里双解之方法,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气不化液,伤寒论中提到的的五苓散证,是在表邪尚未去除的情形下,同时伴有三焦气化机能紊乱,这个时候体内的津液既无法由汗出表,又无法输布排泄,故产生有表里证”,而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则表明,即是在内伤杂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了气不化水、水气上逆、清阳不升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应用五苓散。所以,针对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太阳 烦躁 实证 浅析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