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伤寒论太阳病烦躁实证浅析熊航刘亚军“烦躁”指胸中烦乱不安,急躁易怒,甚至伴有四肢动作及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表现。这一症状几乎贯穿伤寒论全文,有关于烦字的条文有一百多条,书中或言躁,或烦躁,或懊恼等等。张仲景对于烦躁病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足以说明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是对于太阳经病导致烦躁一症的实证的机理浅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一些参考。条文分析1 .外寒内热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明代医家成无己认为此处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不汗出则烦,由其脉象可知,脉浮紧为太阳中风兼见寒邪之证,浮则为风,风邪伤卫气,紧为寒邪,寒则伤营血,故风
2、寒两伤,不得汗解,而柯琴则认为此处烦躁则因风寒之邪外束,且热蕴于内所致,由大青龙汤组成比例可知,麻黄和甘草的剂量约为传统麻黄汤中的二倍,并加用了石膏来清除内热,按柯氏云,此方实乃麻黄汤之加味,倍麻黄以增强其发汗的作用,用石膏以生津除热,再以甘草调和诸药,实为表里双解之意,愚认为柯氏所说应为此方本意,不然何至于用石膏以清热,但当解表即可,所以临床上见到烦躁兼见无汗之证,若为太阳经病,则不必分清中风伤寒之区别,皆可用之。2 .阳郁于内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u帆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条文
3、最后一句,依据各版及其他医家之说,应当将麻黄汤移在当发其汗后。因服药后病邪只去少许,所剩病邪仍大量存在,风邪壅盛于内而引起的烦,因病邪发出不彻但尚未郁而化火,故只烦不燥,治法仍应以发汗为主。后文说剧者必如,帆乃解,此处蛆应当理解为鼻腔出血,鼻为肺之外窍,肺中阳气上逆,血亦随气逆而上而成帆,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故风邪随血流外出而丧失,故病邪自去,不需要再用麻黄汤。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烦躁的症状可能是疾病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随着疾病的传变,烦躁的症状也可能随之消失,或者转为其他病症。3 .太阳蓄水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阳
4、表证虽经六七日,外有表邪不解,此处之烦乃膀胱蓄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引发的烦躁,患者常常伴渴欲饮水,因为膀胱所蓄之津液需要经自然气化方可出,根据脾能为胃行之津液的理论,故用白术以健脾生津,配伍茯苓、猪苓以甘淡利水,桂枝以解表邪,以此津液方得以正常输布,而烦也可除,是同大青龙汤一样的表里双解之方法,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气不化液,伤寒论中提到的的五苓散证,是在表邪尚未去除的情形下,同时伴有三焦气化机能紊乱,这个时候体内的津液既无法由汗出表,又无法输布排泄,故产生有表里证”,而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则表明,即是在内伤杂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了气不化水、水气上逆、清阳不升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应用五苓散。所以,针对气
5、不化液的病机关键,外感病与内伤头痛杂病都可以用五苓散来异病同治。4水热互结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大陷胸汤主之。”本条的成因是太阳证误下,阳热之邪内陷与有形之邪相互结合,结于心下,胸部硬满而痛热扰胸膈,是因实热生烦,金匮要略有云:“短期不足以息之,实也,”故属热证实证,治当泄火逐水,破结缓下,方用大陷胸汤。大黄的功效是解热泻火、凉身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而现代药物学深入研究指出,中药大黄活性成份如大黄素、大黄酚等增强了肠道张力,促使肠胃蠕动而泄下,从而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大黄素则可舒张十二指肠管,利于胰酶排泄,减少胰酶对胰腺的影响,从而控制
6、了胰腺腺泡对胰酶的释放。实验结果称,大黄可抑制AP炎性级联反应,从而减轻组织破坏。同时大黄还可保护内环境,维持胃肠黏膜屏障的完好,消除过氧自由基,调节机醴抵抗力,从而减少血浆粘度,提高血浆容量。芒硝可“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该药可促进肠壁修复,增强胃肠功能,并促进局部胰脏组织的缺血与坏死,从而减轻对胰胆管压迫,促进胰液排出,临床上适当运用此方能有效降低血淀粉酶,甚至超声检查下也能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此方过于峻猛,对于老年患者等身体羸弱者,应用的时候要慎之又慎。5.邪热扰心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慎,桅子豉汤主之。”此证为伤寒病后发汗吐下,但是伤寒之邪
7、热仍未解,反而乘虚而入客于胸中,胸中郁热不除,上扰心神而生烦恼。汪氏言:阳气扰乱。故不能眠也。烦极则剧。由其烦极而知,其人郁热愈盛。气虚烦证,此处气虚是正气之虚,烦者为邪气实导致,应当看作是汗吐下后暴者。所以桅子豉汤证一证仍属于太阳病的实证,方药中仅仅有淡豆豉、桅子二味中药,桅子苦寒,可以解热除烦泻火,药性赋载其“味苦,性大寒,无毒。疗心懊颠倒而不能眠者”。豆豉味辛,性升浮,可解表透热、宣散气机,日其去胸中懊恼,伤寒头痛,心烦”。两药合用,能快速去除胸中郁热,尤其适宜失眠并伴有心中烦躁者,两药寒温合用,一宣一清,还内合了内经中“火郁发之”之意。现代药理学对于桅子的研究也表明桁子还具有抗炎、抗氧
8、化、利胆、利尿、抗肿瘤、解热、镇痛、辐射防护、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此外还有如伤寒论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能汗,其人必躁,到经无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此条说明的是太阳表病未解,却误用火疗致烦躁的血热一证。此处是医家误治所导致的变证,太阳表病本应用汗法而解,但是用火疗取汗,会导致邪气入内化火。火为热邪内扰心神而烦。久之不解决,温邪化火,甚至会灼伤肠络出现便血等严重后果,此时当以清营凉血法治疗。结语烦躁此症,在伤寒论全书中占有很关键的地位,此文仅仅是对于其中太阳经病实证导致烦躁一症的粗略浅析,由上文可知,烦躁一症有时候既是主症,此外也可表示疾病的传变,成因既有外邪入侵,亦有医家失治误治
9、,所以临床碰到此症应该仔细辨别,作为中医医生临证看病,还是首先观察到患者的自觉表现,然后审证求因,辩证论治,以免延误患者病情。参考文献1张菁,陈涤平,李文林.中医症状的语言描述特征及规范思考J中医药学报,2022, 39 (02): 12.2赵鸣芳.五苓散的应用思路及机理分析J.江苏中医药,2022 (07): 3638.3梅海云,时良玺.伤寒论烦躁证治探质J.江苏中医药,2022, 49 (11): 9-11.4郑昱.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评价J.中医药通报,2022, 8 (05): 46-48.5韩瑞,谢晴,苏世平.大陷胸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 24 (04): 710-712.6周扬,韩燕,史默怡,等.运用“火郁发之”理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 55 (06): 2830.7孟祥乐,李红伟,李颜,等.桅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22, 20 (11): 959967.8唐晓波.伤寒论烦躁证治浅析J.中医药学刊,2022(02): 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