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美学视域下的李斯特钢琴作品《旅行岁月——瑞士》的思考.docx
《“虚实”美学视域下的李斯特钢琴作品《旅行岁月——瑞士》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实”美学视域下的李斯特钢琴作品《旅行岁月——瑞士》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虚实”美学视域下的李斯特钢琴作品旅行岁月一一瑞士的思考弗朗兹李斯特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文本创作是作品演奏充满着别样的美学色彩。笔者在粗浅研究李斯特具有代表性的几部钢琴作品时,发现其在音乐文本创作以及音乐作品演奏处理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的“虚实”美学呈现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选取其代表作品旅行岁月中的第一部第一年一一瑞士为着眼点,力图以小见大,进一步探究李斯特充满诗意风格的音乐创作规律。旅行岁月是李斯特在游历多国后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这部作品在奠定其音乐美学风格方面有重要地位。这是李斯特少有的抛开想中将人对于世界现象的理解与自然进行抽象性概
2、括进而形成一种形而上的观念,这种观念引导着人们去理解世间万事万物,但这些非实体性的虚意观念却是我们所无法确定的,这种“虚实”相间的哲学观念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相互缠绕的微妙关系,而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着中国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中国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音乐中的“虚实”不同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国艺术的“虚实”之美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概念,即:空灵、飘逸与沉郁。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空灵、飘逸之“虚”给人以自在无为、驰骋于天地间的洒脱之感,以古琴曲为例,弹指七弦、袅袅余音虽静谧空灵但却蕴含无限内涵,虽飘逸自在却充盈着饱满的情感。在笔者看来,音乐中的“虚实”之美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3、其一,是情感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虚”与“实”,以看得见的实在之物表达看不见的内容情感,用看得见的乐谱音符抒发看不见的思想意趣;其二,是音乐意向中的“虚实”之分。笔者粗浅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家老子所倡导的“大音希声”之乐追求的更是一种无影无形的“虚”境之美,声音寓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同在。而在儒家音乐典籍乐记中,强调了 “乐”与“礼”的内在关系,“乐”的存在是为治国之“礼”而服务的。李斯特作品多以自如狂放著称,但其旅行岁月的创作却一改往日的音乐美学风格,这源于其历经沧桑后的人生感悟,也源于其初为人父内心的柔和。旅行岁月整部作品创作于他游历各国期间,对美好自然风光感叹的同时将拜伦诗歌融入其中,增添了作品的
4、诗性魅力。旅行岁月一一瑞士是这部作品集的第一部分,创作于1855年,其中借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歌作序,围绕他游览瑞士后的所思所感而完成,这一部分包含了九首乐曲,笔者将其分为两部分,其中三首是李斯特安闲自在心情的表达,即:华伦城之湖思乡曲日内瓦之钟,而另一部分的六首作品则是描绘了不同景色的自然风光,即:田园牧歌思念祖国威廉退尔教堂以及暴风雨和欧伯曼之谷。在这些作品中,李斯特大多融入了文学诗歌内容,将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在笔者看来这种创作形式便是一种“虚实”结合艺术处理,文学诗歌以语言之“实”解释作者所思所想,而音乐以声音旋律之“虚”与诗歌相呼应,透过对于文学作品实实在在的理解,我们能够充分
5、懂得李斯特音乐中所表达的虚幻的美学意蕴。与此同时,在其作品暴风雨中,在音色的处理变换上,他也进行了 “虚实”性的设计,正如其作品名字暴风雨般,作品旋律既有大开大合式的硬朗化的音色处理去展现暴风雨放肆呼啸的场景,同时弱音的演奏部分也独具匠心地充满力量感,同时又有有实无形之美。“强”与“弱”的对比,“虚”与“实”的映衬,让李斯特的暴风雨不再一味地呼啸,而是张弛变化中见力量,强弱对比中见美感。(一)旅行岁月一一瑞士“虚实”意蕴下的演奏技法李斯特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技法的设计富有诗意性的哲学风格,其中既有持续音式的演奏织体运用,又有大和弦的应用,同时在细微中加入装饰音来渲染效果创作技法中有以“实”为代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行岁月瑞士 虚实 美学 视域 李斯特 钢琴 作品 旅行 岁月 瑞士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