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毋斗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败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日:“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一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日:“朕思贤
2、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日:“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中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诚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疑县备邀里趋要手卷朕唯隹卿喋理道凌尽忠或便互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
3、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日:“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饬兵A备寇B虽是要事C然朕唯欲D卿E等F存心理道G务尽忠贞H使百姓安乐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所以含义不相同。B.“贼其民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中的“贼”含义不相同。C.“比观
4、百姓渐知廉耻”与成语“比比皆是”中的“比”字含义不相同。D.“正由仁义不修”与“句读之不知”(师说)的句式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1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铲除虚伪之风。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而人才也随时等候君王的任用。C.唐太宗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用仁义诚信治国,顺应民心有助于使社会安定。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饱腹一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文本 阅读 仁义 延长 答案 解析 译文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