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在”理念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转向研究.docx
《“共生共在”理念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转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生共在”理念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转向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共生共在”理念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转向研究摘要:培养儿童“共生共在”自然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科育人的实践中,应当进一步明确自然是儿童成长的不可替代的德育路径、不可或缺的童年伙伴、不可忽视的学习场域。通过组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与自然的亲近互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批判性的思考等方式,推动德法学科的教学转向,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关键词:“共生共在”;自然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B-0057-04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我们警醒并深刻反思人
2、类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自然观教育,使得部分教师在内心深处始终秉持“人类中心观”,在教学时有意无意地传递了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观点,这样有失偏颇的“自然观”教育值得深思。往前追溯,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提出了 “共生共在”这一理念。老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老子看来,天地与人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的“并生”就是指人与万物普遍和谐、人与自然“共生共在”。这一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无限启发意义。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发扬传统文化、深入反思“传统”自然观教育误区的基础上,推动道德与法治
3、学科的教学转向,引领儿童亲近自然,培养儿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形成“共生共在”的和谐自然观,肩负起关怀自然的道德责任。一、自然对于儿童成长的价值鲁洁教授提出了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的理念,她指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首先是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榭立起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还表现为使人们懂得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善恶,由此对个人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实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使个体建立一种共生共在的价值取向。诚如鲁教授所言,每个个体都是与“他者”、与自然共在于一个生态圈中,每一个个体对于另一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一名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只能是和睦共处,爱护与关心,唯有这样
4、,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才能得到完全保障。” 1(一)不可替代的德育路径自然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亲近自然,万物的繁衍生息,生命的更迭轮回,这些无一不在启迪着儿童的心灵。在开放且丰富的自然世界中,儿童用双手、用眼睛去观察去创造,用心灵去体悟生命的美好、学习理解自然的法则,大自然就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动物的共栖互助、植物的芬芳高洁,这些都是滋养儿童道德成长最好的养分。显而易见,自然于儿童而言是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的一种道德教育2。(二)不可或缺的童年伙伴自然是儿童不可或缺的童年伙伴。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培养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感受大地之美。水、树林、枯枝、鸟虫、泥土当儿童
5、真正地融入它们,就会被它们深深地吸引。觉察力、审美力、创新力、探究力、想象力都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并且这种发展是多元而全面的。因为儿童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互动、交流可以逐步形成对生活世界的感性体验、理性认识和行动实践,最终促进儿童整体性的发展3。(三)不可忽视的游玩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节假日带孩子去游乐场游玩已经成为了城市父母的普遍选择,花样繁多的娱乐设施让我们逐渐遗忘掉了大自然这一宝贵的游玩空间。美国户外教育工作者约瑟夫克奈尔提出了 “大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他认为,与大自然接触过少的儿童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认知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儿童在自然中玩耍4。
6、儿童是天生的自然探秘者,研究显示,自然对儿童心理压力的疏导及情绪的放松有着积极作用,全情投入在自然中,儿童能释放天性,变得热情、开朗,真正地“乐在其中”。二、儿童回归自然的阻抗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类中心论”的传播,很多人只承认自然对人的价值,而否认自然自身的价值,这种错误观念恰恰是造成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思想根源。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共生共在”理念的缺失,使儿童向自然的“回归”面临着很多困扰。(一)城市化的生活疏远儿童与自然的距离当下的儿童常常被“束缚”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中,校园中可供学生玩耍的户外场地也逐渐减少。除此以外,电子大屏与各种塑料学具也频频出现在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笔者抽取了南京市几所小
7、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儿童亲近自然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带学生亲近自然的班级寥寥无几,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完全在钢筋水泥的楼房中进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宅”学,这让儿童与自然的心理距离日渐遥远。(二)知识的短径获取抑制儿童探究自然的欲望城市里的儿童最常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自然常识或科学认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自然观察这一途径获得知识的儿童仅占13%,而通过手机或电脑查询的占比87%,可见儿童对自然知识的获取呈短径化,这显然抑制了儿童探究自然的欲望。自然知识获取途径不仅单一狭窄且过度简单,这逐渐让儿童的探究心理、好奇心退化,不仅如此,儿童没有真正地接触、融入自然,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智力生长都会受到不同程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生 理念 道德 法治 教学 转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