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孟子》两章.docx
《17.《孟子》两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孟子》两章.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7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 . 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重点)3 .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重点)4 .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k L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
2、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预习展示1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2 .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
3、性。(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助” “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4、明确:实施仁政,以仁政治理国家。2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明确:本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3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明确:(1)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四、板书设计J天时不如地利“i地利不如人和A战例一(攻方失利)设uE1战
5、例二(守方失利)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化中心论点)五、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最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对孟子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从字音、词义、句意等角度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最后再从论点、论证等角度入手深度剖析课文,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不足之处: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而我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下次教学会注意。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