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基层统计力量现状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基层统计力量现状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XX县基层统计力量现状调研报告基层统计工作是统计数据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基层统计基础是否牢固,事关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事关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强弱。为了准确掌握县域内基层统计力量情况,近期,XX县统计局组织干部对18个镇(办)及部分“五上”企业、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就基层统计力量现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人员、电话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了走访。一、基本情况(-)镇办基层统计力量情况20xx年机构改革后,我县各镇(办)设置了统计普查岗位,公务员编制,隶属于经济发展与镇村建设办公室。人员配备。18个镇(办)都配备了统计人员,其中:专职12人,兼职6人。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学历15人,中专以上学
2、历3人。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1人,30至49岁5人,30岁以下12人。全县244个村(社)都有一名统计员,由各村文书担任。办公条件。18个镇(办)办公设施齐全,大部分镇办开通外网和内网,实现了网络报送,有固定的办,数据处理基本实现网络化。数据报送情况。镇(办)农业生产基础报表,村卡、镇卡,设施蔬菜监测、果业监测等数据,由村级统计员收集数据上报镇(办)统计干部,镇(力、)汇总数据再统一上报县统计部门。镇村统计员、辅调员还要做好各项大型普查、抽样调查、收入监测工作的配合,完成最基础数据的收集、审核与上报工作。(二)五上企业统计力量情况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75个“五上”企业,全部配备有兼职统计
3、网报人员,共计147人,其中有24人兼职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平均年龄42岁,文化程度均为中专及以上。“五上”企业统计人员基本由会计人员兼任,少数由办公室人员兼任。担负各行业产值、能源、财务等相关报表的月、季、年报上报工作。(三)部门统计力量情况XX县统计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统计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下设普查力、。局机关共设8个编制,职工10人,在岗6人,4人转任;普查办设18个编制,在岗20人。全局(含普查办)共设办公室、综合核算股、工业商贸股、投资服务股等7个股(室),负责办公室日常业务,涉及综合、核算、农业、工业、投资、服务业、商贸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城乡居民收入监测、统计执法等40余个专业
4、工作。由于工作量大,每名干部至少兼任3个及以上专业的相关工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统计工作均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人员不固定,参与相关统计数据上报工作。二、存在问题统计工作力量薄弱。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计服务领域愈加广泛,国、省、市很多调查任务细化、延伸到基层,基层统计调查任务越来越繁重。不断增加的新统计调查项目,不断拓展统计的内涵与外延,使本就繁忙的基层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到了主管行业部门和企业上,基本没有专门的内设统计机构,只有兼职统计人员,难以应对各项工作。统计基础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对统计服务的要求。统计人员流动频繁。行业主管部门、“五上”企业统计人员绝大部分是
5、兼职做统计,人员流动频繁,难以及时参与统计部门组织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统计业务和软件操作的熟悉程度较低,对统计工作连续开展提出了较大的考验,进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统计制度规范欠缺。调研中发现行业主管部门和“五上”企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立统计台账制度和统计资料交接归档制度,未建立健全统计台账,统计档案在人员更换后未交接或遗失;有的“五上”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未进行规范的网络统计台账登记,未保持时间记录的连续性。依法统计意识淡薄。由于基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统计法律法规重视程度不足,加上有的统计人员认知不到位,对统计数据重要性的认知不高,对统计报表存在一报了之的态度,对大起大
6、落的数据不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忽视了前后统计数据间的连续性,从而造成统计数据断层。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的建议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等统计法律法规纳入地方党校课程,纳入镇办、企业普法内容,结合统计工作日、“宪法宣传日”等宣传节点,纵深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的认知度,使统计数据数出有门、依法据实统计。强化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年报会、专业培训会等方式继续加大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力度。通过上门指导、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大对统计调查对象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力度,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数据间比对衔接,保证工作质量。推进基层统计制度化
7、建设。各镇(办)应该把各项统计工作细化到分管领导和业务干部手中,明确完成时限,把好第一手数据基础关,做好统计工作与上级部门的衔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要明确统计人员,一方面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部门、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发挥统计服务作用。+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一一柯城区“三位一体”改革的调研报告5月以来,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我先后三次带队赴九华、万田、沟溪等3个乡进行专题调研,对各乡农合联运行情况、服务功能、发展势头等开展调查。通过与农合联产业互助会、乡村干部、部分农户等进行交流探讨,确实看
8、到了问题,受到了启发,加深了思考。一、基本情况九华乡、万田乡、沟溪乡都是柯城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540家农合联会
9、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九华乡方向明、万田乡郑华丽、沟溪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万田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2100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450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九华
10、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XX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500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二、存在问题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
11、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0.5亩,全区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IOO户,20亩一IOO亩的不足200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
12、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
13、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22、8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5、27万人,而且50%以上是6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三、对策建议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
14、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2、突出产业的融合。要把准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坚持融合化导向,突出差异化定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为生产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资源、资金,有意识地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
15、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柯城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柯城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5、吸引人才的回归。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要通过大规划的引领、新业态的培育等重塑乡村魅力。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搭平台、创机遇,鼓励更多在外“新乡贤”和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扎根农村,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带头人,不断引领并撬动各类资本、资源向乡村集聚,让新时代的美丽田园成为施展才华、收获成功的“梦工厂”“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