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要点整理·Cindy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要点整理·Cindy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哲学第一章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I)概念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前者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后者)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联系发展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物质: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
2、统一性: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本原:物质实践:定义: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II)原理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反映物质,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
3、实际出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原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历史: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静止是运动在一定状态下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两者相互依赖,包
4、含,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原理: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二者不可分割。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原理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靠实践获得物质资料,实践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物质关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原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形成社会发展动力构成社会的人是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实践。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实践。辩证法(I)联系定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普遍性,多样
6、性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原理:因果联系原理:(II)发展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合理仍然适合新条件和因素添加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先进,富有创造力,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他们的拥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正确
7、认识事物所处的阶段。发展原理:(III)矛盾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贯穿质量互变规律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事物存在发展
8、的前提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规定着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创造条件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两者相互结合发生作用,一定条件下地位不同。和谐:矛盾发展的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出现和谐。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
9、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质量互变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相互渗透:总的量变中有阶段的局部的质变,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发展就是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发展经过一次否定,矛盾初步解决,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矛盾得到解决。事物辩证
10、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要求我们科学分析一切事物,分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丰富了前者(IV)规律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联系: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
11、以被认识利用区别:前者作为一种盲目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后者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定义:人的意识特有的反映,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实践是基本途径依赖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原理:第二章认识论实意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人客体:对象中介:工具、
12、手段,程序、方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主体实际地作用于客体反馈、调节,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进行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原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主
13、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规定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离开实践谈认识,离开辩证法谈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应具有两方面的特点:摹写性客观性,创造性认识的规律(i)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ii)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对现象、
14、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器官直接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依赖感性,以感性为基础。感性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二者相互渗透,包含,区分是相当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控制作用(Iii)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在实践中
15、才能产生正确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从实际出发,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中介环节为群众所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主观: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客观:受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发展和表现程度限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认识运动的任务是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具体的: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主观认识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真理和价值真理(i)真理及其特性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客观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的认识差别和变化而变化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