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乡贤先进事迹材料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休乡贤先进事迹材料6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退休乡贤先进事迹材料6篇退休乡贤先进事迹材料(一)*,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为*区民间商会兼职副会长,*镇*村村委会副主任,*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水市*区第八届政治协商委员。多年来,*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身体力行,带领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个人被授予区、镇两级优秀村干部荣誉称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生在一普通农民家庭中,自幼勤学好问,踏实好学,富有经商头脑。1980年家庭人口众多,*退学帮助家庭,1985年尝试做起了五金建材零售生意,由于经营经验匮乏,生意经营举步维艰。但他
2、凭着坚守信誉至上、诚实待人原则,不怕吃苦,在实践中细心摸索,不断向同行学习,逐步积累丰富了自己的经营经验,把由五金建材零售逐渐转型成批发兼零售,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红火,通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成为当时全镇唯一一家货物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批发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发户”。然而,*的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围着几亩薄田辛勤耕作,一年下来地里产下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外出务工没有门路,家家生活困难,*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时刻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1996年,先富起来的他大胆决定,要为父老乡亲们寻找生活的出路,利用多年经营积累的20万元组建了镇上第一家民工劳动队伍,承揽了建筑工程部分包工加工项目。在那个年代,
3、父老乡亲们都是穷山僻壤的庄稼汉,没有见过高楼大厦,缺乏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到大城市打拼是何等之难!在困难面前*从不气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老乡们送到向同行工程队拜师学艺,手把手传授建筑技术,同时,向同行“引进”师傅向老乡们传授技艺,通过这样的2个多月时间的,他带领的50多名老乡中20多个年轻人个个都掌握了一项建筑手艺。他发挥聪明好学的优势,不断摸索劳动工作队的管理,诚实守信经营,开业之始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一年他带领的老乡个个赚的腰包鼓鼓他也成了村镇远近闻名的劳动力的输转大户,吸收了周边村镇新的劳动力,带动了劳动就业。通过他的努力,*镇*村30多名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参与进来,人均收入
4、年增长20000元,也带动附近村镇50多名农户加入到了承揽工程等附属行业当中,人均年收入达25000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敢于不断革新、不断超越自己的*,就在他建筑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又按奈不住了! 2015年4月在充分考察市场以后,依然转向了与建筑毫不相关的的陌生行业一一经营果蔬贸易业务,并成立了 *有限公司。他经营转型源于周围的乡亲从事建筑劳务的人员年龄都越来越大,都不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里都建起了果园,家家种起了天水特产一一花牛苹果!但是他们种植的苹果依赖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高,品质层次不齐,加上花牛苹果有存放时间短,大量的果品要在
5、有限的时间内卖掉,往往出现“卖果难”、“存放难”和“存放贵”的问题。为了帮助他们破解这些难题,在深入考察后,采用现代新型果品储藏技术,建起了两间气调恒温库,仓容量达6000吨,开始经营果品,并吸收加工贮藏了*镇、天水镇、中梁镇等附近乡镇果农花牛苹果800吨,红富士苹果680吨,秦冠苹果300吨,并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经营果品生产收购贮藏加工服务,自建果蔬基地600亩,为市民提供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果品基地和恒温库的季节性用工为*村农户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收入。同时,利用农闲时间,*就召集村上的果农免费提供贮藏技术专题培训及优质果品果园种植管理技术等培训I,提高果品品质,与村民签订合
6、同实行包销。同时将建好的果园和蔬菜大棚优先发包给流转土地的农户经营,苹果亩均实现收益5000元,蔬菜亩均实现收益3500元,户均收入3至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000余户农户发展果蔬种植业或从事相关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带动农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公司先后荣获了 “*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先进荣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为一名普通群众,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先富了,但有钱了也没忘了村里,他十年如一日无偿为村里修路、建桥,为村小学慷慨解囊,解决困难学生和贫困教师的实际问题。当村里发展公益
7、事业、村里的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缺少资金时,他总是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垫付项目资金,仅2017年,他个人就为村里的贫困户垫付致富项目资金数十万元。一个人,带动了一村的农户发家致富。在百企帮百村帮扶中,帮扶*镇浮托子村百余户村名脱贫致富,提供了果树种植技术服务及现代劳动用具,给予特困户村民帮扶生活用品等。资助小学生、大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长期以来,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社会形象。2017年4月,*竞选为*区*镇*村副村主任职务,带着乡亲一起致富。*把种植经济作物、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村上发展的立足点,把实现人人有活干、户户高收入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带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引导他们从事高附加值的产业,现在
8、全村有2/3的农户专营果蔬种植初加工,户均纯收益每年在4万元以上,务工收入年人均万元。*,他是一名私营企业家,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致富不忘众乡亲,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他从没说过一句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但他却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家乡、对父老乡亲深深的爱。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他用自己的责任心和那一片浓浓的爱心滋润着这方热土,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有限公司将在他的带领下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退休乡贤先进事迹材料(二)*,男,汉族,1943年10月出生,196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
9、长、科长,福州军区办公厅副团职秘书、组织部党务处处长,宁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莆田军分区政委,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2年转业先后任福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福建省纪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2008年1月退休。*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退休后热心慈善事业,一心一意助学助残,时时处处向善向上,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帮助上千名残疾人圆了 “安居梦”,为许许多多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随时随处做好事帮助人,一举一动展示为民情,一言一行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播撒爱心、助力中国梦,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助学不断线“没有什么能比贫困学生不失学让我更快乐的事。”*擅于
10、书画,书法已有很深造诣,被业内人士称为“左体”。他乐于助人,在职时就经常捐助山区贫困学生上学。*认为,要更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和学生,就必须“长流水,不断线”。如何让更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上得了大学?退休前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他想到自己的书画作品,希望通过书画义卖,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乐善助学事业。2007年1月,在热心慈善人士支持下,他将儿年来辛苦创作的105幅字画,在老家宁德市蕉城区进行义卖,募集善款32万元,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 “宁德蕉城乐善助学促进会”。经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荐,当年就资助22个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了大学。他的这片赤诚之心,感染吸引了许多人,许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出钱
11、出力,纷纷为贫困学子伸出援手。虽然每个学生每年只有3000元,但在贫困学生眼里,受助的感受好比雪中送炭般温暖。受助学生杨巧玲清晰记得,2014年8月25日,她和其他59名贫困大学生一起从“左爷爷”的手中各领到了 3000元爱心助学金。对于家庭困难的她,这笔助学金就像“及时雨”,让濒临失学的她重续了大学梦。助学还不忘言传身教,每当金榜题名那天,“左爷爷”都要对学子们表示祝贺,他说,乐善助学是一项关注民生、关心教育、温暖人心的民心工程,希望受助学生能把社会的关爱化作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化作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自觉行动。杨巧玲心怀感激:“我一定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儿年
12、来,*和他成立的乐善助学促进会不仅资助贫困学生圆了 “大学梦”,更重要的是,这种爱心、善举深深打动、教育了这些曾经是那么无助甚至绝望的学子和家庭,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鼓起奋斗前行的勇气,也使爱心不断接续下去。和杨巧玲一样,曾因父母双亲患病一度面临失学而受到*和促进会资助的漳州师范学院学生钟婷,在给*的信中写到:“感谢您的帮助,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金钱有价,情义无价,它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精神动力,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现就读于暨南大学大三的学生陈凯说,促进会每年给他资助3000元,家里再借点,他自己勤工俭学一点,就有把握读到毕业。如果没有这笔钱,我又耍多打几份工,能不能坚持下
13、来还难说。在福建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陈华看来,这笔钱还是她前进的动力。她说:“读书有时难免遇到情绪低落,但一想到这笔钱,想到“左爷爷”一一人家非亲非故为什么要资助你?我就恍悟过来了,决心把书读好。”她在校期间年年获得奖学金,2015年还获得励志奖学金。已是学校青年志愿者的她,去年暑假还主动跑到当地红十字会,要求申请加入了当地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也在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据了解,受助学生在学校都品学兼优,他们感到*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左爷爷”是个好人,从他身上学到了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2014年夏天,*因创作大量书画用眼过度导致左眼视网膜脱落,手术过后,医生叮嘱他要多休息,少写字作画,保护好眼睛。但他依
14、然乐观:“小车不倒尽管推”,他继续坚持写字作画。9年来,他先后3次义卖书画作品250多幅,募集助学善款230万元,资助345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在他的带动下,蕉城区文明办、民政局、教育局、慈善总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慈善蕉城爱心联盟”,参与助学、助困等慈善公益活动,一波波爱的浪涛在蕉城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区荡漾延续开来。尽力安居梦“让残疾人兄弟姐妹有房住,我苦点累点也值得。”与*同志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热心肠,乐于助人,帮助困难群众更是满腔热情。2008年初刚退休,*原来部队的老上级、省军区原司令员、担任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的陈明端将军就邀请他到基金会工作。开始他还有些担心做不来,但他了解到
15、全省有221万户残疾人,其中还有3. 5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住或住危房,他们多么渴望有个不受风雨侵扰的家时,*想,如果能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些残疾人兄弟姐妹住上安心房,那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为此,他义不容辞走上了圆残疾人安居梦的这条路。为了摸清农村残疾人无房户实情,他和基金会其他同志无数次奔赴在全省各县、乡、村;为了协商制定扶助残疾人安居工程的政策制度,以及商定募捐方案和争取资金,他和同事跑了一遍又一遍当地党委政府和省里有关部门。而为了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可能为政府减轻一些负担,*又想到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几年来,他自己创作书画作品250多幅,同时他多次组织发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善书画院的书画家创作300多幅书画作品,先后6次在福州、香港、永泰、邵武等地开展书画义卖。在基金会和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共募集善款500多万元,全部用于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在每一次义卖活动中,*都精心制定方案,和工作人员一起布置展馆,一起发动爱心人士参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