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研究进展2024.docx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研究进展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研究进展202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研究进展2024摘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预后不良的复杂性颅内血管疾病,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目前VBD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对症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该文通过回顾VBD的相关文献,对VBD的病变特征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Iardo1ichoectasia,VB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变,主要病变部位为基底动脉,以动脉管径扩张、迂曲、延长为主要病变特征,常累及一侧椎动脉。在世界普通人群中,VBD的患病率为0.06%5.80%,在卒
2、中人群中为10%在一项针对日本普通人群的研究中,VBD的发生率为1.3%3oVBD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不唯一,临床诊疗方式多样。本文对VBD病变特征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1诊断SmOker等在1986年依据CT检查提出的VBD诊断标准被广泛使用,包括:(1)基底动脉最大径4.5mm即为动脉扩张;(2)以基底动脉分叉处所在位置评估延长程度,分叉点位于鞍背及其以下为0级,位于鞍背至鞍上池内为1级,位于鞍上池至第三脑室水平为2级,高于第三脑室水平为3级;(3)以基底动脉横向偏移的位置对迂曲程度进行分级,基底动脉中轴位于鞍背或斜坡正中为O级,位于鞍背或斜坡正中至旁正中之间为1级,位于鞍背
3、或斜坡的旁正中至边缘为2级,位于桥小脑角为3级。当延长程度22级或者迂曲程度2级,同时血管直径4.5mm,即可诊断为VBDoGiang等5提出VBD的MRI检查诊断标准与Smoker等4大致相同,但将基底动脉偏移程度分为3级,基底动脉位于斜坡正中或可能偏移斜坡正中为1级,明确向一侧偏移为2级,到达桥小脑角为3级。UbogU和Zaidat6提出MR1检查满足以下任意1条即可诊断VBD:椎-基底动脉任何一部分最大径4.5mm;(2)基底动脉长度29.5mm或横向偏离超过基底动脉起始部与分叉部垂直连线10mm为基底动脉延长;(3)椎动脉颅内段长度超过23.5mm或任何一支椎动脉偏移超过入颅处与基底动
4、脉起始部垂直连线10mm即为椎动脉延长。既往研究表明,卢页内动脉直径因性别和种族不同而存在差异7。一项分析正常人群椎动脉、基底动脉直径差异变化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2.24.2mm和2.04.0mm7。因此在制定VBD的诊断标准时,上述因素应予以考虑。2病理表现及发病机制早期研究表明,VBD多见于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高血压病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在VBD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该假设考虑并不充分,后续研究表明,并非所有VBD患者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尤其在青少年患者中8-90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内膜,而VBD主要累及颅内动脉的中膜10
5、。老年、男性和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和VBD中出现,这或可解释VBD患者血管同时存在内膜粥样硬化及中膜弹性组织损伤等病理改变11。有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单独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还是与动脉高压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变性,都与VBD病变的形成、发展相关12;另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未在动脉扩张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VBD的发生更倾向于先天性病变13。颅内血管广泛扩张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血管表型,继发于影响多个血管的系统性动脉病变14。GUtieiTeZ等15回顾了9项关于VBD的研究,结果表明,约45%的椎-基底动脉扩张患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前循环血管扩张。VBD的发病机制
6、尚不明确。研究表明,VBD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囊肾病、法布里病、庞贝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I型神经纤维瘤病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多种疾病有关16。SChieVink等17研究表明,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者中颅内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2.3%(7307)。GarZUIy等18报道的1例法布里病患者家族中有6位成员被诊断为VBDo1aforet等19报道的3例庞贝病合并VBD的患者中2例为姐妹。腹主动脉瘤和冠状动脉扩张症与VBD存在共同的血管危险因素(年龄、男性和高血压病)和病理表现(中膜弹性组织疏松)20。F1emming等21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159例VBD患者中有
7、29例(18%)合并了腹主动脉瘤。异常血流动力学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VBD可引起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后循环血液灌注异常,导致脑缺血和脑梗死22-23。Chi等24对63例VBD患者观察研究显示,79.3%(50/63)的患者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全,不对称的血流剪应力导致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形态改变,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促使基底动脉横向偏移至非优势侧。Wang等25研究显示,椎-基底动脉偏移对侧常发生灌注异常相对于偏移的椎-基底动脉对侧CT灌注相对脑血流量、相对脑血容量均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增加。感染和自身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VBD的
8、发生、发展。不同的炎性反应可能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VBD的临床病程26。既往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弹性纤维组织之间的失调可能与VBD的发展有关27。MMP可以降解位于动脉壁介质中的多种细胞外蛋白(如弹性蛋白、胶原蛋白、蛋白聚糖),其介导的炎性级联反应在VBD的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28。弹性蛋白酶浸润诱发动脉管壁内部弹性蛋白层变性,平滑肌层萎缩、断裂,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的中层浸润可能导致VBD进展28。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促进血管壁内弹性层的损伤或破坏,导致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促使基底动脉进一步扩张29。Pico等30观察到基底动脉的扩张可能与MMP-3的5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底 动脉 延长 扩张 临床 研究进展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