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联读--“学习之道”板块二“列举与概括”教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联读--“学习之道”板块二“列举与概括”教学笔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联读-,学习之道板块二”列举与概括”教学笔记本次教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家常课版本,一个是公开课版本。两个版本所用的是同一套教学设计。家常课是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上的,共五个课时。前两个课时基本是学生自己利用老师提供的表格,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和观点。这是活动一。表格上只有梳理项目和一个示例,其余的全部交给学生,所以会比较耗时。从梳理现场来看,反对党八股逐条陈列党在文风上的问题,学生梳理得比较顺畅;拿来主义因为运用破立结合的方式,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学生梳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自主学习之后,我临时增加了一个问疑环节,着力解决学生梳理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这个环节有点效果,有学生问疑
2、了一些疑难句子,我逐一解释,如拿来主义中姨太太等喻体的意义等。但可惜的是,问疑有限。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疑而不问,或者理解方面遇到了困难却不能将困难有效地描述出来。这都是长期被动学习造成的后果。接下来的检测环节印证了这一点。我抽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梳理成果,反对党八股一课学生基本可以梳理出作者列举的问题,分析的特征危害,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到了拿来主义一课,甚至有学生搞不清楚作者分析批判的问题是什么,甚至把拿来主义当成问题。当然同学们依据我提供的“闭关主义”的示例基本能够找出“送去主义”和“送来”的问题,但也有学生将作者列举梅兰芳之例时提到的“象征主义”与之混为一谈。为什么明明没搞清楚,有疑惑,
3、有难处,学生不能及时意识并主动地向老师求助呢?活动二在第三课时进行。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起来。因为作为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学科,长期在应试的导向下,语文已经成为一门只为拿取分数的科目。到了高三,甚至有学生因为语文提分空间小,直接放弃语文。这种心态,很快蔓延到其它年级的学生。实际语文不在于拿分,也不在于形成文学赏析能力,这都是狭隘的理解。它本身首先是一种工具,学生通过这种工具去学习、思考和交流。这三样是一个人随时都在进行的活动,也就意味着人随时都要使用语文。语文把握得越好,学习、思考、交流的效率也就越高。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就是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用语文。这便是我对当下情
4、境化教学的理解。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列举问题,剖析一番后,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我结合学生入学不久,适应高中学习的同时,各种学习问题也逐渐暴露的现实,设计了一个反思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思列举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并将其中一个详细剖析,模仿两篇课文的行文方式写一个议论文段,与同学交流。这个活动贴合本单元的活动主题:学习。同时训练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这个生活实际中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讨论很热烈,笔记很丰富,限于时间完成整个议论文段的较少。于是我让学生依据讨论的笔记进行口头的表达训练。这一下又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展示的积极性下来了。最终每个班主动展示的学生只有三个左右,
5、他们将问题进行了概括,比如:寄生虫主义;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敢主动提问;以不学习为荣,以学习可耻;睡觉现象严重等等。可见他们的概括力还是很强,很有针对性,语言也尖锐犀利。从口头表达来看,也具备基本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果给更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写作,成果展示会更好。要注意的是,在讨论阶段学生可能把自我反思异化为相互攻讦,这取决于学生讨论的态度,老师要加以关注,及时引导。最后一个活动是论证分析,四篇议论文讲完,我的重点放在内容分析理解上,论证有所弱化。因此这里设计一个论证分析的活动,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给了学生两个选项:要么任选两篇分析其论证手法,要么分析四篇课文里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这两个手法。预计
6、一个课时,但前期有知识讲解和示例指导,加上任务较重,一节课学生还在讨论梳理,所以又多安排了一个课时用于检测展示。学生的展示还是很丰富,唯有反对党八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畏难,梳理的较少。最后是由我补充梳理的。学生的问题梳理梳理完后,简单总结了四篇课文论证手法的特点。劝学的论证实用有力,师说的论证切中时弊,反对党八股的论证丰富灵活,拿来主义的论证意味深长。公开课是借班上课,恰逢学校组织了一次教学比赛。我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以上设计。为此我做了调整。活动一我先把表格完成,然后两篇课文挖了十二个空让学生填。其实,除了少数需要概括的空之外,大多是原文,可以直接标记。我忘记提醒这点,课堂上学生拼命在抄原
7、文,由此浪费了一点时间。为了推进教学节奏,我舍弃了梳理成果的展示环节,代之以问疑。虽然有三两个学生问疑了几个问题,但在评委看来已有教学环节不完整之嫌,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没有在课堂中展示出来。问疑结束后,我紧忙做了内容小结。推进到活动二的讨论中,讨论占去约十五分钟,剩下十分钟,有三个小组做了口头展示。本来我打算每个小组展示后再组织一轮评论,促进生生对话。但时间较为尴尬,我希望多展示几个小组,因此在小组全部展示结束后,自己代劳了评论,以作课堂之总结。而更为尴尬的是,三个小组展示后,还剩约五分钟,我表示还希望听几个小组的展示,然后举目扫视,大家都把头埋得低低的。我心中一阵苦笑,只好自己接过话头做总结。活动三论证分析在公开课中则完全删去了。这堂公开课的确还存在诸多问题,我自己上完也没有畅快淋漓的感觉,主要是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产生强烈的交互感。我们像是临时凑在一起,完成了一个任务。任务完成了,各自离去,彼此相忘。说实话,这种感觉在这个学期常常出现,即使在自己任课的班级也是如此。这两个班的学生积极主动多了,也很配合老师的教学,我曾经理想的教学情景,他们帮助我实现了大半。可是,以前那种课堂的兴奋激动,我心里已经很久没有产生过了。这个学期,曾经一度接近出现过,是在讲诗歌单元时。可是,最终它又消失了,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是我把学生丢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