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稳定水稻生产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结构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粮食供给结构优化、保障有力。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探索应急资源统筹调配,推动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格局。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署,持续强化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落实政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稳定粮食生产,充实政府储备,夯实设施基础,提升应急物资产能,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筑牢根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
2、持稳定,播种面积稳定在3 2 0 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 2 0 0万吨左右。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十三五”期末,年粮食消费量5 2 9 0万吨,年均增长4 3 %o , 口粮消费2 0 8 0万吨,年均增长2 4 %。粮源渠道更加稳定,年均外购粮食约4 0 0 0万吨。市场调控更加有力,全省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14 %o地方粮油储备更加充实,承储主体更加多元。全省地方粮食储备库存增加7 4%,可满足全省常住人口半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各类应急网点超3 3 0 0个,区域粮食应急配送中心2 2个,粮食应急加工能力达4 7 4万吨/天
3、。市场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不同粮油品种、价格类型全覆盖。2 0 2 0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2 4 1 0 9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8 %o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完成投资1 8 1亿元,建成各类项目1 5 4 0个,建成粮库仓容7 1 6万吨,维修改造仓容6 2 0万吨,基本消除危仓老库,各类粮食企业完好仓容2 5 17万吨,其中储备仓容1 7 3 1万吨。大力推进华南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广东省粮库智能化管理平台,创新采用“云+网+端”架构,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启政府储备实时监控新模式。粮食流通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方式不断优
4、化、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异地储备联合监管机制和企业信用信息登记制度,满完成全省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全面摸清库存家底,有效保障全省地方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建立了省、市两级食盐储备,可满足全省5 0天消费需求。冻猪肉、药品储备库存均增长2倍以上,建立充实了防控物资、救治仪器设备、重要生活物资、救灾物资、“三防”物资、化学和辐射防护用品等政府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进一步增加,储备物资品类超过4 0 0种。全省应急储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基本覆盖全省多灾易灾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依托雄厚的
5、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条,实现有效增产、扩产、转产,迅速填补防控物资的巨大缺口,持续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日产口罩从1 0万只到峰值时15亿只、医用防护服从不足1万件到峰值时3 0万件,医疗防控物资储备可满足全省医疗机构3 0天以上需求。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供应保障和配送网络体系逐步优化,采购调配机制进一步健全,有效应对了 “天鸽”等台风灾害以及非洲猪瘟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务求实效落实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建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健全治理体系,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
6、发行业创新活力,推动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高质量发展。(一)强化保障合力全面加强党对粮食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把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实施各环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和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把年度考核和日常监督考核紧密结合,放大考核正向激励效应,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建立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发挥领导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机制、应急协同机制等作用,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
7、、技术合作和政策协同,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应急物资保障有力。(二)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加快建立健全与省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研究修订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广东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及其他配套规定。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粮食政策法规宣传,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倡导依法经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建立健全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把节粮减损行动纳入法治建设。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省应急物资保障条例,建立产能动员保障制度,优化应急响应状态下政府采购规则,完善各类应急物资政府
8、储备管理办法,探索出台社会责任储备政策,健全重大应急状态集中统一调配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序、节约高效的物资保障制度体系。(三)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业等政策,建立粮食和应急物资保障政策支持体系。将粮食和物资储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保障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入常态化、可持续。探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信贷支持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对粮食收购、储备和轮换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促进多元主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健全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落实耕地地力补贴
9、政策和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按规定落实承储运营主体同等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要素资源支撑。将粮食、应急物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在用地指标、用地供应、规划调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允许划拨用地按规定转为出让用地,允许符合规定的用地采用国有建设用地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供应,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严格落实各项电价、电费惠企政策,降低粮食和农产本。加大对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重大政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部署一批具有作用的重大项目。在规划选址、用地、工程规划许可及立项节开辟“绿色通道”。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财政贴息支持,加大规费减免
10、力度。(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在生产、加工、储备、物流、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或企业。创新开放合作机制,鼓励龙头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提升传统技术水平。加快成果转化,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献率。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搭建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构应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育体系。引导件的企业积极申报我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企业在职业教的重要作用。鼓励职业院校增设粮食相关专业。加强业务培岗位练兵,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比。加强拔尖人才工作
11、设,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发挥专家库智囊作用。继续充实专家库人才队伍,吸纳粮食经济、政策法规、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仓储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企事业单位与行业专家的沟通联系,有效发挥各类专家在建言献策、科学决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粮食和物资储备科学发展。稳定水稻生产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以产量1 0万吨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等为重点,建设全省水稻生产供给核心保障区。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整治摞荒弃耕,分区域落实“八个一批”整治措施,以粤东粤西粤北
12、为重点,建立早稻摞荒土地动态监测平台,开展摞荒弃耕承包地流转复耕试点。四、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开展分片区治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藏粮于地”。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类耕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休耕轮作,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统筹打造一批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项目。到2 0 2 5年,项目区退化耕地质量提升05等级,土壤PH值平均增加0 5个单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国家规划下达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相结合,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13、,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化规划布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重点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丰富建设内涵,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宜机化改造、土壤酸化改良、绿色农田、智慧农田等创新示范区。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和后续培肥,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稳定水稻生产。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以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重点,建设全省水稻生产供给核心保障区。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整
14、治摞荒弃耕,分区域落实“八个一批”整治措施,以粤东粤西粤北为重点,建立早稻摞荒土地动态监测平台,开展摞荒弃耕承包地流转复耕试点。优化粮食产品结构。做强冬作马铃薯产业,着力打造“惠州至茂名”冬作马铃薯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惠东、台山、恩平、开平、高要、电白和阳东冬作马铃薯早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动“稻稻薯”轮作,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着力打造粤西、粤东和珠三角三大甘薯种植优势片区,分类实施加工型、淀粉型、食用型等新品种推广扶持措施。发展提升鲜食玉米产业,扩大冬种鲜食玉米面积,实施品种替代改良工程,开展鲜食玉米高产创建和重大技术增产示范行动。到2 0 2 5年,薯类种植面积达到3 2 0万亩
15、左右,产量5 10万吨(折合粮食1 0 2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 8 5万亩,产量5 7万吨。推进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全面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提升行动,遴选推广一批优质水稻作物新品种。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械化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水稻生产基地现代化建设。推动精准施肥和节水栽培技术应用,加大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减少粮食作物生物灾害损失,加强统防统治社会化组织培育,扩大统防统治范围。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五、稳定水稻生产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以产量1 0万吨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重点,建设全省水稻生产供给核心保障区。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整治摞荒弃耕,分区域落实“八个一批”整治措施,以粤东粤西粤北为重点,建立早稻摞荒土地动态监测平台,开展摞荒弃耕承包地流转复耕试点。资料来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