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吧!在保护“地球之肾”的路上.docx
《迈步吧!在保护“地球之肾”的路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步吧!在保护“地球之肾”的路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迈步吧!在保护“地球之肾”的路上走近青年湿地守护者云南丽江拉市海湿地湿地保护研究人员开展泥炭地植物调查。莫家勇摄朱旭东带领学生测量红树叶片的光谱特征。孟灵殖摄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湿地守护者】“同学们,撤!”海水中,红树林下,大风骤起,潮浪涌来。一群下滩涂做调研的人,困在了海里。“老师,周围植物太高,找不到方向!”慌乱中,学生们来不及放下手中设备、掏出手机查“指南针”,只能凭着直觉往岸边走。太迟了,涨潮时间比预计的来得早。滩涂泥泞,滩泥没到大腿根,大家每一步都走得缓慢而蹒跚。没有退路了,只能爬到树上。“等退潮了再走,大家安心在树上呀!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朱旭东安慰大家
2、。可谁都明白,退潮,那是深夜的事情了大家不知道要在树上苦等多久!朱旭东今天仍记得四年前的这个夜晚,福建漳州漳江口,海风凛冽,七八个湿地研究者,如同一群在红树枝头歇息的白鹭。学生们说:“老师,这个工作很酷!”“呵护自然的纯粹追求,躬行大地的科研精神,总是动人的J那一晚满天的星光,在朱旭东湿润的眼眶里闪烁了很久。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加入湿地公约,湿地生态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步入新阶段。30多年里,太多有志青年投身“保护地球之肾”的行列,将青春的动人音符,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恢宏乐章。1 .熬时间,也争时间漳江口红树林里,高耸的通量塔宛如烽火台,它们是观测环境的科学利器,可以把红树林碳通量、气
3、象数据等“情报”收集后迅速传送给科学工作者,为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依据。“15年交情!这座塔今年有15岁了,和我的科研生涯同龄J向记者介绍时,朱旭东口中的通量塔仿佛一位挚友。2008年朱旭东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读研时,厦门大学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站建造了通量塔。那时人们已意识到,作为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全球性的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等问题。“15年,在观察生态的研究里,很短暂。”朱旭东和同行要解决湿地生态的问题,不得不依赖于长期的野外观测,“陪伴通量塔的时间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一片林子的长期演变是什么样的,气候变化如何影
4、响它的生态功能,这些问题都依赖保护湿地的科学工作者们在漫长的日子里潜心研究、研心摸索。“人能熬得过这钢铁架子吗?”记者问。“有一天通量塔也许会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但我们这些人,还会在这里,一代又一代。”朱旭东答道。相比与漫长时间的对抗,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莫家勇面对的困难,几乎都在眼前。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很多时候是争分夺秒的”。今年夏天,相关部门要求他们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泥炭资源调查。莫家勇和团队彻夜“补课”,学习相关新设备的操作,顶着雨季连日的降水,挺进湿地。一根铁柱子有20斤重,大家扛着走,要走完130公顷的地方;下雨时,人在沼泽地中摸爬滚打,浑身湿泥,“能分辨出
5、是人的,只有眼睛和张开嘴时的牙齿”;雨停了,黄蜂追着人叮,大家还要时刻警惕毒蛇的袭扰团队没有丝毫迟疑,在比人高的植物丛中穿梭,在齐膝的泥中跋涉,一步一步探测,一点一点向调查目标迈进。“我们早一天掌握泥炭资源状况,就能早一天采取保护措施。有什么理由不去抢时间呢?“莫家勇和团队非常珍惜实地调查的机会,他们深知,调研团队每走过的一步,都是之前人们从未到达过的地方。而解决生态保护具体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就藏在“下一步”。2 .与大自然相处,学大自然之法今年10月记者采访时,莫家勇在为大九湖冬天的调研作准备,他将在这里度过第5个冬天。“这里的冬天得有半年那么长!”曾经在广州工作的莫家勇第一次来神农架大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迈步 保护 地球 路上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