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docx
《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竖立在南开大学校园中的穆旦雕像。资料图片今年是穆旦诞辰105周年。在新诗的版图上,他曾经是寂寞的,而后又热度超常。他诗歌的命运转折,也暗合了文学史的运动规律。历史是公平的,它对优秀诗人可能遮蔽一时,却不会永久埋没。穆旦诗歌个性化品位高,而且对当下诗坛充满着启迪。提倡有难度的写作20世纪的诗歌语言大致走了两条路径。一是注意发掘语言潜能,突破用词、语法和修辞规范,扩大语言张力,使熟悉的语言给人以陌生的感觉。穆旦就是在这条路线上创造了一种有难度的诗歌。他的诗充满暗喻、象征的语言,一般读者接受起来有些障碍,或者说它在知识分子读者那里远比在一般读者那里影响更大。二
2、是返璞归真,诗人们努力克服修饰性,还语言以纯净的本色,平朴、干脆,单纯、隽永,但这是复杂到简单的单纯,浓艳至极的平淡。应该说,两条路径各有千秋。但在如今诗坛,写诗犹如说话、口水四溢,特别是网络介入后,“口语加上回车键”助长随意和散漫。在这个时候,第二条路径的缺陷异常明显。日常化、世俗化的题材,使当下的诗歌不时会蹈向平庸、肤浅的自动书写;叙述性的强化,偶尔会滑入芜杂、啰唆的泥淖,损害诗的纯净;语言过度直白,难免会遭受一些非诗因子的侵袭。在这种口语化背景下,我觉得应该提倡穆旦式有难度的写作。穆旦在诗中不消弭自我,不逃避个性,尽量凸显抒情主体,让“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出现。他的那种哈姆雷特式的自我审问
3、意识,那种自我搏斗和否定的残酷,在新诗史上极其少见。穆旦诗中的“我”并不稳定、统一,叙述主体一会是“我”,一会是“他”,一会是“你”,或者“我们”“他们“,变化不定,可究其实都是“我”的变体。“我”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这种人称的不断转移,在代指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不易把握的可能性。穆旦的诗歌表明诗之美介于直白与晦涩、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有时候越难解读越显得迷人。古代诗歌需要元稹、白居易,也需要温庭筠、李商隐。当下诗坛就需要穆旦这样的诗人。如果每个诗人在自然、亲切说话的同时,能做到姿态硬朗,注重写作难度,那当下的诗歌就有希望了。强化智性的写作如今很多诗人秉持诗乃情绪的感性显现的观念,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骨头 诗歌创作 的当 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