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docx
《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蔡秋妍绘【诗文谈片】每当读到那类“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蕴藉深藏、空灵绵邈的诗词,我总会想到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散文诗窗户中的名句:“从一个开着的窗户外面看进去,决不如透过一个关着的窗户看到的事情多。再没有东西更深邃,更神秘,更丰富,更隐晦,胜于一支蜡烛所照的窗户了。”此言为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所激赏,他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引自鲁迅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道理在于,敞开的窗户,室内一览无余;而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关闭的窗户里,事物若隐若现,若明若暗,若即若离,若实若虚,诱发人们深入窥视、探察的欲望,猜度和想象着窗户里隐藏着的“更深邃,更神秘,更丰富,更隐晦”的情境
2、。这种模糊、虚幻、空灵、缥缈的朦胧之美,乃是创造性的产物,亦即“作品”,属于艺术家审美过程中的一种视觉体验和心灵感受。在中华文艺传统中,历代诗家一向认同这种朦胧之美,追求含蓄蕴藉,有余不尽,欣赏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空灵意境和“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的表现手法。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七绝小雨:“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描绘了山峰在细雨珠帘的笼罩下虚幻、迷蒙、曼妙、神奇的情境。清代诗人蒋士铃的题王石谷画册写道:“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云车便往
3、还。“晴山通明显豁,没有多少施展笔墨的空间;而雨山如烟似雾,亦实亦虚,看又看不透,写也写不真。这时的景色更具幽思妙蕴。“人间万象模糊好”,这是艺术创作、审美感受中一条普适的经验。南朝文学家鲍照舞鹤赋中有“烟交雾凝,若无毛质”之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舞鹤似有若无、“返虚入浑”的唯美境界。而关于空灵意境、朦胧之美在理论上的论述,更是层出不穷。南宋诗人姜夔在白石诗说中强调:“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比他稍晚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讲,诗有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含蓄的诗文辞赋,往往不止于所写的一端,而另具言外的别旨与丰神,
4、正所谓“三分下语,十分用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说的“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主张表现上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含而不露,以期拓展诗文的内在含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想象余地。艺术中的朦胧美,表现于内容意蕴的模糊、多义、抽象、含蓄,表现于形式多用比兴、象征、隐喻,从而造成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心理,使读者在明白与模糊的交织中,获取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炼和意蕴的含蓄,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独特而罕见的。记得黑格尔曾经说过,东方诗人爱用具体的图像和暗喻的方式,使人兴起对所写对象之外的与其本身有联系的东西的兴趣,也就是说,
5、把人引导到另一境域。且看两首同是三千年前的爱情诗。一首是古希腊诗人萨福的相思:“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另一首是中国女子怀春求爱的古诗之祖,诗经中的摞有梅:“操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摞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爱我的小伙子,可不要误此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爱我的小伙子,赶快抓住当今。)这分明是急切地征婚求婿,却以象征性手法、含蓄蕴藉之语出之。更典型的是诗经莱葭:“莱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种如痴如醉地苦苦追求的情态,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光 照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