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人的“游走”及其文学世界建构.docx
《清初文人的“游走”及其文学世界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初文人的“游走”及其文学世界建构.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清初文人的“游走”及其文学世界建构文人之“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伴随着“游走”,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相伴而生,而经历鼎革的清初(顺治元年至康熙中期)更具独特性。舆图换稿的现实激生出一大批“不安于居”、游走四方的文人,他们以游为隐、借游谋食、因游求道,也进行了图谋“复明”、祭奠山水或结交英豪等活动,其“游走”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也因之发生变化。诚如魏禧所说:“游道广而声诗盛,近古以来未有过于今日。”(魏禧江湖一客诗叙)游走让文人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投谒、送别、唱和诗,即便他们代幕主撰写文章、奏疏、信札等,也助力于清代骈文的复兴。其中所饱含的心境、动机、境遇与前代迥异,促成了
2、诸多文坛“新质”的生成,而诸如编纂、评点诗词文集对文坛风气的转移,流人文学兴盛等,更带来了士人人生选择和治生方式的复杂化,构成审视作为文学主体的“人”的特殊史料。“游走”的复杂面向与人生选择因明清易代,文人“游走”的动机更为多元,呈现出复杂的人生选择面向。他们登山赴水,与自然为友,甚而苦游、穷游,以“浪迹”行为自虐自苦。顾炎武曾在“游”中数谒明孝陵以“寻求悲壮”,行走边塞以勘察舆地,复国之意味不言自明。还有文人以“游”来联络声气,互通消息,郑成功北上与张煌言合兵直逼金陵,就离不开魏耕、归庄等人的游走联络。饱经丧乱的清初士人普遍贫困,其游走也多了一份红尘苦味,似乎更“世俗”化。他们往往主动或被动
3、打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人格坚守,“饥驱”成为游走的重要原因。江西易堂诸子因饥驱而游艺四方,苏州计东亦因饥驱而浪游南北,学者陈确甚至表示“治生尤切于读书”(陈确学者以治生为本论)。与此相关的“利达”之诱也是文人纷纷出游的真正动因,或流寓他乡,或入幕为宾,或坐馆为师。黄宗羲云:“慨然记甲子蹈东海之人,未几已怀铅槊入贵人之幕矣。不然,则索游而伺阍人之颜色者也。”(黄宗羲陆汝和七十寿序)计东也说过:“往来京师几二十年,见友人之得为幕府上客,扬扬盛车骑出国门者,不可胜数。”(计东赠韩灿之之浙江幕府序)可见用世之志与谋身之需之于文人人生选择的切要。游走,让清初的游幕进一步职业化,扩大了士人的生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初 文人 游走 及其 文学 世界 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