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由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于2023年立项。本团标由河源市茶叶协会提出并归口,由河源市茶叶协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河源市香车美人茶业有限公司、河源市秋月茗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紫金县金丰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一径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仙湖茗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阳明茶业有限公司、河源市丹仙湖茶叶有限公司共同起草。二、制定标准的背景和必要性客家炒青绿茶是广东传统历史名茶之一,又称“客家炒茶”、“客家炒绿”、“客家绿茶”,分布于广东梅州、
2、河源、惠州、韶关、揭阳等客家人居住地,在客家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广东省现有十五个纯客住县,分别是韶关市的仁化、始兴、翁源、新丰四个县;清远市的英德市一个县级市;梅州市的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六个县(区);河源市的紫金、龙川、和平、连平四个县。此外,还有三个客主住县产茶,分别是丰顺、东源、揭西,共计十八个县(市/区),都有规模或多或少茶产业。这十八个县(市/区)中,除英德以红茶生产为主外,其他都以绿茶为主。另外,揭阳的揭西、揭东两县也是以炒青绿茶为主。因此,所涉及的客家绿茶是指在广东行政区域内种植、加工的炒青绿茶产品的总称,其总体的品质特征表现为“香(高火香或炒米香)、甘(回甘力
3、强)”特征明显。目前,客家炒青绿茶生产面积可以说占据了广东茶区面积的半壁江山,但产量却不足1/3。客家茶区生产的炒青绿茶在品种上有较大的差异,包括地方群体种、水仙群体以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引进的梅占、单丛、茗花、金萱、翠玉等茶树良种。地方群体主要种植在梅州八大历史名茶生产区域:梅县清凉山、丰顺马图、大埔西岩、蕉岭黄坑、兴宁官田、五华天柱山、平远锅占和南台山。河源地方群体相对单一,以地方群体和金萱为主;主要种植在东源上莞、康禾、叶潭、曾田;龙川义都和紫金龙窝、南岭等。揭阳炒茶品种多样:地方群体、单丛、梅占等;产品主要是坪上炒茶、五房炒茶和揭西大洋炒茶。客家人嗜茶,通常用“食茶”来表述喝茶,所嗜好
4、的茶叶具有“香、甘、醇、滑”四绝的品质特点,由于其特殊的长炒青工艺所形成的茶叶外形绿黄或灰绿;茶汤绿黄、黄明亮;香气特殊的炒米香或高火香(咖啡焦香)等用通用的茶叶审评方法较难判别。并且,近年来由于产业和市场发展,涌现一批省级十大好春茶产品,但传统客家炒青绿茶由于没有适合的茶叶审评技术标准,其独特的外形和滋味对其感官审评的判别难以获得理想评价。因此,亟需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感官审评标准进行匹配开展市场的推广。制定的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规定了客家炒青绿茶煮饮程式与冲泡技术术语和定义,茶、水和器具要求,煮饮方式、程式与冲泡技术,可适用于茶楼(馆)及各类涉茶活动中客家炒青绿茶的煮饮及表演等。
5、综上所述,为统一我省河源等地客家炒青绿茶的产品感官审评标准,形成统一的品质评判依据,为指导生产、产品定级以及市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必要开展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三、制订过程1、标准编制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茶、水和器具要求,煮饮方式、程式与冲泡技术。适用于茶楼(馆)及各类涉茶活动中客家炒青绿茶的煮饮及表演等2、标准编制的主要过程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开展基于原有的工作基础,大体情况如下:标准起草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茶叶感官审评技术适用范围以及专业术语的确定。第二阶段进行客家炒绿茶感官审评中涉及审评茶叶感官审
6、评操作流程及判定结果的确定。第三阶段为起草阶段最终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汇总意见,整理成该标准文本的最终送审稿阶段。3、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GB480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480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GB480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玻璃制品GB480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3532日用瓷器GB/T10813.1青瓷器GB/T10814建白日用细瓷器GB/T10815日用精陶器GB/T13522骨质瓷器GB/T14456(所有部分)绿茶GB17762耐热玻璃器具的安全与卫生要求GB/T29
7、491日用白云陶器GB/T34221不锈钢水壶CCGF206.13电热水壶T/GDADI036河源客家炒青绿茶四、制订原则1、以明确的语言表达客家炒青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的要求对标准的编写,要使文字尽可能易于理解,且不产生歧义。为了清晰表达,我们一般采用精简的表达方式,且确保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术语和词汇保持一致。2、充分借鉴国家、地方标准经验掌握现有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借鉴其思路,提炼客家炒青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的要求。五、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及编写依据(一)格式本标准在格式上严格按GB/T1.1给出的规则编写。(二)标准结构通过分析,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8、。规定了术语和定义,茶、水和器具要求,煮饮方式、程式与冲泡技术。(三)标准的主要内容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茶、水和器具要求,煮饮方式、程式与冲泡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茶楼(馆)及各类涉茶活动中客家炒青绿茶的煮饮及表演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本部分对客家炒青绿茶煮饮与冲泡程式技术规范进行了规范定义。4、茶、水和器具要求规定了客家炒青绿茶感官审评的茶、用具、审评用水的要求。5、煮茶方式从煮茶时使用方法(浸润煮茶法、沸腾煮茶法)等做了详细规定。6、程式与技法本部分对浸润煮茶法、沸腾煮茶法的冲泡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六、贯彻和实施建议本标准发布实施后
9、,计划组织本省各地市农科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标准实施宣贯和培训活动,确保标准能顺利实施。加强与媒体沟通,做好舆论宣传,由点及面,将标准的推行使用情况及时快捷地进行报道宣传。搭建客家炒青绿茶冲泡方法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科所、茶园等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服务,提高标准使用率,带动其他企业参与使用新标准,省、市、县纵向联动推行,将新标准推行到全省对客家炒青绿茶的冲泡煮饮。(一)组织宣贯本标准发布实施后,计划组织本省客家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标准实施宣贯和培训活动,确保标准能顺利实施。(二)沟通宣传加强与媒体沟通,做好舆论宣传,由点及面,将标准的推行使用情况及时快捷地进行报道宣传。(三)成果转化1、搭建该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科所、茶园等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服务,提高标准使用率,带动其他企业参与使用新标准,省、市、县纵向联动推行,将新标准推行到全省各农科所、茶园等相关企事业单位。2、建议举行各类茶叶比赛时采用该技术标准,对客家炒青绿茶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