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视角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docx
《从中华文明视角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华文明视角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中华文明视角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深刻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对开展新时代文化与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文化人,最早出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价值使命观”。“化成天下,即改变并形成世界新秩序。古人把天下作为世界,可见古人的治世价值观是面向世界、面向全人类的。同时,此言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治世方法论。“观乎人文”,“文”原本指纹理,“物相杂,故日文“,即在对人与人关系的观照中,获得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改变世界。至于这种极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古人没有给出答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2、,后世儒家对该问题进行了回答文以载道。道,就是极有价值的东西。至于道是什么,孔子在探讨如何平治天下时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影响他们,百姓会产生羞耻之心,进而产生归服之心。也就是说,治世需要德和礼。德和礼在实施中当然有差别。德要导,也就是说引导而不强制。礼则不同,相对而言,是可强力规定推行的,因为没有一定的强制,难以做到人人遵守。所以,从“化人”的角度看,要做到逐渐地悄然地改变人(化人),以引导为主要实施方法的“德”比“礼”更适宜。具体如何做?先人给出的方法论是“观”。但从“观”到“化”之间是有空白的,所以要观出人文之“道”(德),然后导之以德而化成
3、天下。有了以上理解,再来看“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这里的“以文化人”实质是以人文之道化人,核心是“德”。“德”在甲骨文中为左右结构,左为彳(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右为日月之悬,取明意,以示无私之光明。故以德化人指的是以光明正道或以明德化人。儒典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见,把握明德是教化树人的关键。这是因为“明德”是符合群体共同利益、体现社会共识的价值观。这种明德有许多,如面向全人类的人类共同价值、面向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面向全体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明德,在特定范围内均为人们的价值观公约数,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所以人们更愿意自觉遵守奉行,将其蕴藉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明 视角 文化人 艺通心
